临床静脉输液的技巧进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临床静脉输液的技巧进展
【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759-0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在护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保证输液治疗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护理学者围绕静脉输液相关问题作了大量研究,现将临床静脉输液技巧的进展综述如下。
1静脉穿刺技巧
1.1穿刺血管选择方法 选择血管宜 “先远后近,先浅后深,先细后粗,先手后足,先难后易”,做到计划性、长期性[1]。
1)水肿病人静脉往往不明显,不需要急着扎止血带,我们要沉着、镇静,做到心中有数。先抬高注射部位或肢体,用手指压迫穿刺部位,应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静脉后再行穿刺为好。
2)肥胖病人的静脉皮下脂肪较厚,静脉细、深,要凭感觉触摸血管的走向、深浅、用指尖在穿刺的静脉处掐个压痕,消毒皮肤及右手拇指、食指,边进针边触摸不滑动,摸准后再以30°斜角深进针,回血后将针头稍挑起送入血管内即可成功。
3)特别消瘦、血管硬化、弹性差,滑动、弯曲的患者 穿刺时止血带距离穿刺部位10~15cm,穿刺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的两端或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针尖直对血管以20°~30°角快速刺入,放平针体再缓慢进入少许,固定针柄。
4)对于血液粘滞度增高的患者 比如严重感染、败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选好静脉消毒后再扎止血带,迅速穿刺,见回血后,先打开调节器,再松止血带,调节器的位置要放置低些,以减少回血量,从而减少血栓阻塞针头的机会。
5)末梢循环差、脱水、营养不良的患者 这类血管穿刺后回血慢甚至不回血,这时不要着急拔针或再进针,更不能反复挤压输液器,以免液体进入皮下造成局部肿胀。可分离头皮针与输液管的衔接处,如有回血则穿刺成功;另外,一手固定针柄,另一手拇指在穿刺血管的上方离针头2~3cm向针头方向挤压,有回血则穿刺成功。有时凭感觉,我们平时要多细心体会。
1.2 局部血管扩张法 (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对指趾静脉穿刺、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1.3 穿刺角度选择 教科书中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为20°角,为达到了容易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据研究表明,一般病人穿刺可选择45°角或接近45°角进针;对老年浅小静脉穿刺,可选择35°角进针;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选择10~15°角进针;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患者,选择超过40°角进针;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选择10~45°角进针,肘静脉、大隐、小隐静脉,选择20~30°角进针。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皮肤血管神经分布及皮肤结构特点有关[2]。
1.4 易见回血法 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1.5扎两根止血带法 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