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题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开放系统互连OSI是指为了在终端设备、计算机、人、网络和处理机之间交换信息所需要的标准化协议。 为了将不同计算机厂家的计算机及设备连成网络,做到无论其设备向部结构如何,都能确保通信双方正确地通信与对话,这就要求信息的内容、格式、传输顺序等有一整套的规则、标准和约定,这就是所谓的协议(Protocol).对于非常复杂的网络协议一般采用层次式结构,所谓层次式结构是将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问题划分成层次分明的一组组容易处理的干问题,各层执行自已所承担的任务,层与层之间有接口,为层与层之间的组合提供通道,层次结构设计是结构设计中主要的设计方法之一。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技术 四、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 * * 第二章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第一节 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与体系构成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技术 复习思考题二 第一节 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与体系构成 .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演变 1946年第一台可操作的电子数字计算机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John Mauchly 和J.P.Eckert研制成功;1956年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长沙工学院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电子计算机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开端。 计算机技术经历了五代的更新换代,如表2.1所示。 第一代计算机:1951—1958年是真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其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有纸带、卡片、磁鼓、磁带等;运算速度为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仅几千字;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还处于最低阶段,要用二进制码表示的机器语言进行编程,工作十分繁琐。因此,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体积庞大,耗电多,难维护,并且造价很高。 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3年是晶体管电子计算机时代。其基本电子元件由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此时内存的元件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外存有了磁盘、磁带,外设种类增加;计算机运算速度从每秒几万次提高到几十万次,内存容量扩大到几十万字;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管理程序及各种调试、诊断程序,批处理系统也已逐步形成。与第一代计算机比较,晶体管计算机体积小,成本低,逻辑功能强,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一节 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与体系构成 .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与体系构成 .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演变 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9年是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已可以在几平方毫米的单晶硅片上集中,由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子元器件组成逻辑电路。用这些称为小规模集成电路(small-scale integration,SSI)的器件作为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器件,这是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标志。第三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进一步提高,每秒可达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体积缩小,价格降低,软件逐渐完善,多道和分时系统的出现标志着操作系统的正式形成,并出现了多种高级语言。这一时期,计算机同时向品种多样化、机种系列化发展,计算机性能和可靠性有了极大提高。 第四代计算机:从1979至今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时代。大规模集成和超大规模集成技术能在一个芯片上集成成千上万个晶体管和其他电路元件。由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代替了早年的磁芯存储器,存储容量从几兆字节发展到几千兆字节,存取速度也大大加快。LSI和VLSI技术使微处理器的开发获得成功,它能使CPU的全部线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并达到每秒可以处理百万条指令的速度。带有微处理器的微型计算机和各种外围设备,以及易于使用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包,组成了微型计算机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已成为第四代计算机的标志。 第一节 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与体系构成 .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演变 第五代计算机:将在21世纪初期诞生,其主体是向着体积更小、速度更快、性能更强更可靠、购买与维护成本更低的方向发展。 表2.1 计算机各个时代主要和特征与能力 0.0001 0.001 0.1 1.00 10 价格($/每百万条指令) VLSI半导体 存储器 LSI半导体 存储器 磁芯 存储器 磁芯 存储器 磁鼓 存储器 存储器的类型 几亿 几兆 几十万 上万 上千 存储 (字符容量) 几年 几个月 几星期 几天 几小时 可靠性(线路的失误率) 几亿条 几千万条 几百万条 几千条 几百条 速度(执行指令数/每秒) 几百万个 成千上万 几千个 上百个 单个 密度(器件数/每个线路)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导电路 大规模集成电路 半导体集成电路 晶体管 电真空管 电子器件 信用卡大小 (微型计算机) 台式和便携式 (微型计算机) 桌子大小 (小型计算机) 储藏室大小 (主干计算机) 房间大小 (主干计算机) 大小 (典型计算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