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城市化的问题
1)概念——是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的现象。包括人口、地域、产业的转变,以及空间形态的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
2)发展动力:a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b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c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d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3)城市化的表现特征: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b产业结够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不断变化;c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的度量
5)城市化的阶段特征:a初期阶段—城市化发展缓慢;b中期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c后期阶段:高度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过程完成。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标志之一。
6)大城市的郊区化现象:a郊区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表现——工业商业人口先后在城市中由内向外的离心转移。典型标志——城市中心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B中国沿海特区大城市陆续出现郊区化现象,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7)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A资本主义初期城市问题: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
B现代城市问题:a城市环境污染b居住环境不好c交通状况堪忧d城市灾害严重e城市舒适性问题f社会问题多
C城市问题的综合性:工程技术问题,历史、艺术问题,社会经济问题,并不限于城市的某一局部或一个层面。
D城市问题的复杂性与相互作用:a发展经济会带来城市污染b发展汽车会带来交通堵塞c解决交通问题会带来噪音问题d解决住宅问题会带来生态问题e生活环境舒适会使城市土地增加
2、城市进化理论
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2)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进入成熟期,人口开始向郊区扩展。但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
3)相对分散时期:郊区人口超过城市人口增长;
4)绝对分散时期:城市人口下降和郊区人口上升。
3、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a“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
b“方九里”为每边九里;
c“旁三门”指每边设三门;
d“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e“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f“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
g“面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后面为集市;
h“市朝一夫”指市朝各方百步。
4、希波丹姆的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代表米利都城
1)希波丹姆的城市规划理论:A城市平面:a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两条垂直道路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广场,占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b广场周围有柱廊,供休息和交易用。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B城市分区:按宗教和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工匠,农民,城邦卫士和公职人员住区)
2)米利都城城市建设:城市四周筑城墙,采用棋盘式路网。两条主要道路垂直通过城市中心,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5、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
1)城市选址:a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瘟疫滋生地b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酷热c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及丰富的农产资源d便捷的交通,公路,河道。
2)建筑物选址:建筑物的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
3)关于街道:与风向,公共建筑的关系
4)理想城市方案:a平面为八角形b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弓箭射程c路网为放射性,为避强风,放射性路不对称d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
理想城市方案对文艺复兴时的城市规划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6、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典型特点
1)古罗马:强行改造地形。共和时期沿着台伯河,围绕着七个山头布置,称为罗马七丘,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自发形成的。帝国时期,城市恶性膨胀,人口暴增,房屋紧缺,导致建筑质量极差。市政府规定楼高不超过18m,白天不得行车。
2)古希腊:分为四个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希波丹姆规划式。善用地形。
7、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典型特点
1)城市类型: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
2)布局:早期自发形成,多为环状或放射状,后有方格网状;教堂占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线的主导因素;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
3)城市有美好的景观:自然,建筑,道路,色彩。
8、文艺复兴时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