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老年肾虚型原发性高血压探究进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药治疗老年肾虚型原发性高血压探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44.1 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0-0975-03
原发性高血压(EH)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是心肺血管事件的主要促危因素,是致残和死亡的重要诱因。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在高血压病病人中绝大部分为老年人,因此积极有效地防治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现总结近十余年国内外对老年人肾虚型原发性高血压研究,旨在探讨补肾法对防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与肾虚证的渊源
高血压病在中医文献中没有独立的病名,但近代医家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多把它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就已认识到了肾虚是本病的重要病因,如《素问“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时眩……病本于肾”。《灵枢“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另外结合《内经》针刺治疗多取足太阳及足少阴经穴,故可知其病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
1.1 肾精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禀父母先天之精,并“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其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年老肾精亏虚,骨髓不充,髓海失养,上下俱虚,则发眩晕、头痛。《素问“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论述了肾精随年龄增长由盛到衰的过程。《灵枢“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医学从众录“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其言虚者,言其病根;言其实者,言其病象,理本贯一”。清朝罗国纲也认为眩晕多属年老精衰,但眩晕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宜补其精,如八味地黄汤、右归饮之类也。说明肾精不足在老年高血压病中的重要性。
1.2 肾阴亏虚,肝阳上亢 肾为水火之脏,位于下焦,内藏“元阴”“元阳”,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肝为木脏,同位于下焦,需赖肾水之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肾阴亏虚,肝阴不足,阴不维阳,肝阳上亢,上冒清窍,则致眩晕、头痛。《素问“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头痛?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石室秘录“如人病头痛者,人以为风在头,不知非风也,亦肾水不足而邪火冲于脑,终朝头晕,似头痛而非头痛也,若止治风,则痛更甚,法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晕自除”。《医学正传“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后二者不但从肾阴虚立论病机,并且明确提出了治疗大法。
1.3 肾阳亏虚,脉络绌急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具有温煦作用,维持人体恒温,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气血运行的通道。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若肾阳亏虚,阳虚生内寒,血脉失去温养,瘀血内阻,络脉失荣,则虚风内动络脉绌急,而发头痛、眩晕,由此推测络脉绌急可能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相关。《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凡经脉直行,络脉横行,经气注络,络气还经,是其常度。并认为络虚则痛。《素问,寒邪外侵只是疾病的外部因素。
1.4 肾气亏虚,或兼血瘀 肾气乃人之元气,由肾阳蒸化肾精而成,是人体的原动力。肾气亏虚则致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气虚则清阳不振,清气不升发为眩晕;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则瘀,瘀血内阻,脑失所养而发眩晕、头痛。《内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元朝朱丹溪虽提出“无痰不作眩”,但同时也十分重视“肾虚致眩”,故云:“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于上,此气虚眩晕也”。明朝张景岳在《内经》“上虚作眩”理论基础上劝“下虚致眩”作了详细论述,《景岳全书》云:“头眩虽为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在《景岳全书”。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其治虚尤其推崇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及熟地、当归、枸杞等温补肾阴肾阳之品。明“血瘀致眩”,杨仁斋则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医宗金鉴》也认为,“瘀血停滞……神迷眩运”。由上可知,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肾气虚为本,而血瘀阻络为标,二者相互影响,终则互为因果。
2 临床治疗研究
2.1 补肾填精,益气化瘀 郭伟星认为补益肾气法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基奉大法,并以此法为指导用益肾降压颗粒治疗73例老年高血压病病人,降压总有效率为92.11%,并可改善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心脑功能。实验研究表明,此药可有效降低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血压,提高大鼠的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心肌耐缺氧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