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管理
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王珊
当前乡村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其粗放式的开发和经营对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文章对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概述了乡村旅游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解决对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引言
中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是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各类特色旅游的迅速增加,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在全球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呈现出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产品单一、档次低、文化内涵浮浅,缺乏市场分析,在开发中没有进行整体规划,并缺少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因此,梳理当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中国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日益发展,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未形成系统的研究。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较长,如今发展成一种比较成熟的旅游形式,相应地,其研究范围较广,手段和方法也较先进。Bramwell和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形式不尽相同,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Nilsson(2002)认为,乡村旅游依赖于农场和农民,是建立在乡村环境基础上的一种农场旅游。Tosun(2000)在对土耳其的一个案例研究后,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对当地政治、法制、管理和经济结构作全面的变革。2007年和2008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三农”工作地位,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提高乡村旅游的质量。201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沈国斐(2005)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应该重视市场营销和政府的管理指导。胡文海(2008)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利益协调对策。徐清(2009)基于点-轴系统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空间发展模式,构建乡村旅游的最佳结构。周建明(2011)基于我国乡村旅游现状,构建了包括基础标准、综合标准和技术标准等内容的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架构。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涉及的地区相当广泛,对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影响到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鉴于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特别是缺少对我国乡村旅游显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由此促使笔者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迄今经过了30年左右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2006年以后,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同时,国家旅游局将2006 年 定 为“乡村旅游年 ”,“十一五”规划也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为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介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动力。
2000年以前,我国的乡村旅游的规模还较小,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的规模也随之壮大起来,目前中国乡村旅游达到了 5 类别 10 种型态,分布范围遍及全国各个省区。从地区分布来看,乡村旅游主要分布在:北京、海南、山东、江苏、辽宁、贵州、安徽、四川、河北、浙江、广东、山西、河南、广西、内蒙古、新疆、黑龙江、重庆、甘肃、湖北、云南以及江西等地区,分布并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最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的地区分布开始由经济发达地区的周边农村发展到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现了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国乡村旅游主要的形式有,一是以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这种形式的旅游是建立在成规模的农业基地上,融合了高科技农业种植技术的现代农业。二是以乡村民俗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主要体验当地乡土风情以及特色的乡土文化。三是以特色农家产品为依托的乡村美食旅游。主要是以某一个地区的特色美食产品作为推广主题。四是以参与或体验某项农业劳作活动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主要是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开发一些丰富有趣的农业劳作活动供游客参与体验。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能够开发的潜力较大。此外,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发展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