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八章 苯丙素类.ppt

发布:2017-09-07约6.87千字共6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 章 苯丙素类 Phenylpropanoids 概 述 第一节 苯丙酸类 第二节 香 豆 素 第三节 木 脂 素 概 述 定义: 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分。 这类成分包括: —— 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酸及其缩酯、香豆素、木脂素等。 概 述 苯丙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第一节 苯丙酸类 基本结构——酚羟基取代的芳香羧酸。 多具有C6-C3结构的苯丙酸类。 常见的苯丙酸类: 苯丙酸类化合物常与不同的醇、氨基酸、糖或有机酸等结合成酯存在,其中一些化合物还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绿原酸是3-咖啡酰奎宁酸,存在于很多中药如茵陈、金银花中,是其抗菌、利胆的有效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版)中收录的金银花,其含量测定方法是以绿原酸为对照品进行HPLC测定。同样,药典收录的复方制剂“双黄连口服液”是由金银花、黄芩和连翘组成的复方,其鉴别项中即以是否含的绿原酸作为鉴别金银花的依据。除此以外,常见含有苯丙酸成分的中药还有升麻(含阿魏酸等)、茵陈(含绿原酸)及川芎(含阿魏酸)等。 第二节 香豆素 香豆素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环上常有取代基。 香豆素是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看作顺式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 香豆素类化合物也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只有少数来自动物和微生物,在伞形科、豆科、芸香科、茄科和菊科等植物中分布更广泛。其中被药典收载的有秦皮、白芷、独活、前胡、菌陈、补骨脂等。 在植物体内,香豆素类化合物常常以游离状态或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大多存在于植物的花、叶、茎和果中,通常以幼嫩的叶芽中含量较高。 第二节 香豆素 ㈠ 简单香豆素类 只有苯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 取代基:羟基、烷氧基、苯基、异戊烯基等。 由于绝大多数香豆素在C7位都有含氧官能团存在,因此,7-羟香豆素可以认为是香豆素类成分的母体。 如:属此类型的香豆素化合物 第二节 香豆素 (二) 呋喃香豆素类(furocoumarins) (线型和角型) 香豆素核上的异戊烯基常与邻位酚羟基(7-羟基)环合成呋喃或吡喃环,称为呋喃香豆素。成环后常伴随着失去3个碳原子。 香豆素 存在于补骨脂(Psoralea corylilolia)果实中,是线型呋喃香豆素,可作为皮肤科用药,有光敏作用,注射或内服,再以长波紫外线或日光照射,可使受照射处皮肤红肿,色素增加。适用于白癜风、牛皮癣及斑秃。在紫外线存在时,可引起DNA合成损伤。另外还具有止血、抗菌等作用。 存在于伞形科植物如牛防风的根和白芷属一些植物果实中的茴芹内酯(pimpinellin)是角型呋喃香豆素,为结核菌抑制剂,可抑制结核分支杆菌的生长。 第二节 香豆素 (三) 吡喃香豆素类(pyranocoumarins) (线型和角型) 香豆素 存在于芸香科植物美洲花椒树皮、芸香根、柠檬根等中的花椒内酯(xanthyletin)具解痉作用,还有抗癌和抗菌活性,体外对培养的人的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该化合物为线型吡喃香豆素。 存在于伞形科植物岩风和黄盔芹的根中的化合物黄盔芹素(xanthogalin)是一个角型吡喃香豆素,在吡喃环上还接有一个异戊烯取代基,该化合物能使胆固醇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家兔的动脉压一时性下降和心率减慢,并有舒张血管及解除外周血管和小肠痉挛的作用。 第二节 香豆素 (四) 其他香豆素类 指α-吡喃酮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还包括二聚体和三聚体。C3、C4上常有取代基:苯基、羟基、异戊烯基等。 第二节 香豆素 (一) 性状 游离状态—— 结晶形固体,有一定熔点; 大多具有香气;分子量小的具有升华性质 分子量小的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出) 成苷——大多无香味、无挥发性、不能升华。 第二节 香豆素 (二) 溶解性 游离—— 能溶于沸 H2O,不溶或难溶冷 H2O, 可溶MeOH、EtOH、CHCl3和乙醚等溶剂。 因含Ar-OH故可溶于碱水中。 成苷—— 溶于H2O、OH-/H2O、M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