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理学攻击行为研究综述ppt课件.ppt

发布:2018-07-26约3.16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腹腔热灌注化疗在腹膜假性黏液腺瘤治疗中应用肝功能异常时肠外营养中氨基酸的应用钢球磨煤机顶轴润滑油站系统讲解剖析高密隆运服务顾问和客服思想意识和基础汽车知识话术讲解流程培训高新技术企业与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讲解苏州工业园区地方税务局 体育运动中攻击行为 研究综述 姓名:张帆、周杰、张朋刚、吴黎 专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年级: 2006级 目 录 前 言 攻击行为的相关理论 国内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综述 攻击行为研究的发展动向 参考文献 一、前言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1999年~2008年)文献资料,以“攻击行为”为篇名做第一次检索共得到351篇相关文献,以“体育”和“运动”为主题分别做“结果搜索”则得到33篇与本文献综述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本综述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将攻击性定义为“对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行为”;将攻击行为定义为“个体受到挫折时由愤怒情绪表现出来的向一定对象进攻的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相关理论 (一)攻击行为概念分析 心理学家兹尔曼(Zillman)的研究认为:敌对与攻击是为了改变个体实践中所遇到的烦恼而做出的一种情绪激活以及概念化的反应。 他认为,影响攻击有三种因素: 1、个体天生具有一种反应倾向。 2、情绪的兴奋因素。它不伴随高水平思维活动,只是一种兴奋反应,个体准备立即投入到那些需要进行搏斗或应付的事件中去; 3、经验因素。它是情绪行为,也是一种调节器,在其范围内控制调节简单与基本的学习反应,当个体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即产生行动[13]。 心理学家克拉蒂(Cratty)在兹尔曼模式的基础上扩展了原有的模式,它由以下三种变量组成: 1、由四种水平的社会因素组成。 2、运动员反应能力,即运动员激活的特定方式。包括身体受到刺激引起肌肉与机体生化方面的变化,以及实施或抑制这种反应的速度。 3、运动员如何去认识说明这些社会变量,即他们是如何被激活的,以及对其在某种情境下、在烦恼时实施或不实施一系列攻击是怎样考虑的。 以上三方面中任何一种或多种变量受到激发,都会引起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反之,则可控制调整攻击性行为[13][17]。 (二)攻击性理论 1 攻击 本能论 2 挫折 攻击论 3 社会 习得论 1、攻击的本能论。其代表人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是人生来俱有的,源自于个体好斗的先天本能。攻击的能量来自个体的内部自然而然且从不间断地积累着的本能冲动,当他触发引发性刺激,就会释放出外显行为; 2、挫折攻击论。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是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是导致某些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强调攻击性行为不是由于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而是外部事件和情景所激发的; 3、社会习得论。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指出:观众接触到其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后,这种观察将形成一种知觉经验,而以一种抽象的符号存储于记忆之中,如有一定的刺激,他们就会从记忆中抽取需要的感觉经验并付诸于实际行动[18][1][2][10]。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中的攻击行为研究,最近几年则集中在对学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性研究较多,实地调查较少,而实验性研究在检索到的文献中未出现。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竞技体育中攻击行为研究 具体体育项目中运动员攻击行为研究 体育观众攻击行为研究 学校体育中学生攻击行为研究 (一)竞技体育中攻击行为研究 1、谈晓矛等人归纳为主要是赛场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因素、运动员家庭教育的方式、模仿行为的倾向性、个性化和责任感、唤醒水平和性格特征对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和学习以及其他方面[13] [18][14]。 2、对竞技体育中攻击行为的控制对策 (1)提倡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加强文化学习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树立榜样,发挥德才兼备运动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2)要创造良好的比赛情境,加强宣传力度,形成适当的心理定势及舆论导向;各级运动队运动员、教练员要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加强心理训练,提高适应能力和情绪自控能力; (3)运动员、教练员要提高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卫生和防御机制的教育和指导[13]。 (4)向年轻运动员提供非攻击和非暴力行为、但有效的自信行为的榜样和模范; (5)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