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十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工作实施效果分析.doc

发布:2017-02-25约5.26万字共8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十五”高技术产业化工作总结总报告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2008年4月10日 目 录 前 言 1 一、“十五”高技术产业化工作总体情况及特点 2 (一)背景和目标 2 (二)总体情况 4 (三)主要特点 10 二、“十五”高技术产业化工作取得巨大成效 17 (一)推动高技术产业由大到强,以优质增量促进结构调整 17 (二)发挥高技术的渗透作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24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27 (四)培育地方高技术产业成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0 (五)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作用,服务新农村建设 37 (六)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40 (七)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43 三、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44 (一)信息领域 45 (二)生物领域 47 (三)航空航天领域 49 (四)新材料领域 50 (五)新能源领域 51 (六)现代农业领域 52 (七)先进制造领域 53 五、“十五”高技术产业化工作的基本经验 54 (一)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 54 (二)坚持制度创新,完善政策环境 55 (三)坚持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 56 (四)坚持突出重点,发挥地方优势 56 (五)坚持科学规范,改进项目管理 57 (六)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58 六、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工作面临的问题 59 (一)产业化工作总体支持力度尚待加强 59 (二)大企业集团骨干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60 (三)培育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链效果不显著 62 (四)产业化工作的技术基础比较薄弱 64 (五)技术成果转移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65 (六)融资体系不能支撑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66 (七)“官产学研社”创新支持体系不健全 67 (八)产业化政策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68 (九)项目组织管理仍有完善的空间 68 七、进一步改进高技术产业化工作的政策建议 69 (一)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产业化项目覆盖范围 70 (二)择优扶强,突出大企业自主创新引领作用 71 (三)因地制宜,加快形成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链 72 (四)围绕重点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73 (五)坚持市场导向,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74 (六)完善投融资机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74 (七)加强管理协调,形成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 75 (八)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宏观政策环境 76 (九)改进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动态评估机制 77 前 言 作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十五”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大了高技术产业化工作力度,先后组织实施了30个重大专项、1544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了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产业群的形成,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成效显著。 2006年国家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一次明确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未来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把高技术产业放在了突出位置,对高技术产业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技术产业化工作,国家发改委组织对“十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实施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系统总结高技术产业化在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成绩,深入分析评估产业化实施的效果以及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以更好地改进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组织管理,指导“十一五”期间产业化示范工作的组织实施。 本次总结的范围是“十五”期间国家支持的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和项目,涉及全国37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63个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直属企业。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承担高技术产业化总结的有关组织工作,采用了地方自我总结、项目问卷调查、典型案例剖析和专家研讨等方式,对产业化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总报告和各领域、专项以及西部、东北地区的产业化工作总结报告。 总结工作表明:“十五”高技术产业化工作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营造环境并对重点给予支持的原则,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动科自主创新技成果转化,在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应用,推进了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做出了重大贡献,有效推动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