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传统文化与故宫设计之美.doc

发布:2018-02-27约2.1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建筑之故宫 王璠 设计学院工设0901 0601090109 写在前面:旅游文化作业里我选了皇家园林建筑故宫为研究对象。虽然故宫是个巨大课题,而我的题目范围也定得很宽泛,以文化的眼光看故宫这个庞大的古代园林建筑群的天人合一,或许不自量力,(故宫的期刊到现在依然受欢迎)。构思此文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也不由地感叹故宫的华丽如此不可复制和沉稳的座座宫殿底下蕴藏的巨大能量。 概述:“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天地人,整个大系统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天地人和中的“和”似乎是古代中国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因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们当时还处于祭天,以天为神的思想阶段。在处理人与天、与地有独特的一套方法,并且不无科学道理,在形式、内涵上达到内外的天人合一,使其具有其他建筑无法比拟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天 ——故宫与天象 故宫又名紫禁城,源于汉书:“紫微将、上相、尚书、少尉、嫔、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董仲舒三纲五常君、父、夫阳,臣、子、妻“阴”;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封建等级制度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构思,所谓“前朝后寝”,“前堂后室”外朝三大殿的屋顶各不相同。太和殿则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角攒尖顶,保和殿则是重檐歇山顶“万物与我为一” 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官方学说“,影响也颇为深远,以老子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一对建筑的经典解释浓缩为例。抛开风水学一说,中国传统的门廊庭院,无不是通透的,让“气”可舒畅其中,看似固定,实为流动的、生动的达到动态的一种平衡,使人能修身养性。这是因为把环境列为极其重要的考虑因素,以南方的园林作为最典型的代表,一石、一山、一木都有讲究,任何一角皆能赏心悦目,其中的动、静、虚、实的结合像一幅黑白灰层次丰富的洋洋洒洒山水画,耐看,经看。 如果说四合院为故宫的最简单的雏形,其中的门的安排,窗、屏风的布置是那样的有心思,宛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若隐若现,引人入胜,那么在故宫中的穿插交错又是有如何大的宏伟工程。把立体的实物建成如画画一般,讲究统一和虚实的对比,主体大则气势磅礴,确不乏精巧的细节,小则精雕细琢,如门栏的雕花。一是大,亦是小,万物之道,不离其中。 天人合一 ——故宫是中国古代哲学最终体现 天人合一是中国最基本思想之一,各大学派对此的理解方式不尽相同,但都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是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是自然的部分,而自然是人所在的整体,缺其一则不可成立。这种相对绝对的辩证关系在古代或许没有太多的发展,但这一系列的思想所阐述的就是人离不开自然,而自然需要我们,我们要与之同行,并且是结伴而行。 故宫的一土一砖中经过不但是几斤几两的计算,还包含着在风水上宜之与否、环境上是否协调、象征意义上是否符合皇家规范等等内容,人文底蕴不能说是不丰富。 一个占地约公顷的建筑群,如果说以一个团队来分工合作,除了需要一名技术过硬的建造工人,一位手头功夫精湛的老艺人,一个设计房屋式样的建筑师,那么剩下最重要的统筹全局的就是一名哲学家,他精通儒道佛,经书可娓娓道来,帝王及平民的所愿所想等一切洞悉心中,思想有足够地成熟让他能潇洒指点江山。最后,出来便是惊世之作——故宫。 对现实的意义 故宫是一件稀有的巨大的艺术珍品,这点不再多说,反观当下,中国以发展速度极快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渐渐露出头角,地大人多,市场庞大,自然地踏上了后现代主义的大道上。天安门前的长安街,或许可以用试验场来形容,各类奇形怪状的大楼,比高,比大,比繁华,北京四合院、胡同街、古城墙的拆除与没落,令北京这座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慢慢失去原有华丽的颜色。被钢筋混凝土、铁方盒子充斥着的首都也许看上去是“荣光焕发”,但是否表里如一呢。我们以前可以做到如故宫这般伟大,而那样卓越的设计思想,现在在哪。 日本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在1975年设计的“住吉的长屋”,把一个富有历史的传统建筑改造为现代建筑,却仍能保存关西居民继承下来的传统居住方式,以及将自然的因素考虑得周全,使风雨等成为居住生活的一部分。在协调了历史和风土地域的基础上,人与自然达成统一,虽然以现代主义的手法,但也能从中看出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再看看引来骂声的国家大剧院,与周边环境的不协调、突兀,与北京城的文化气息的格格不入是最大争议,而其中的造型、造价之华而不实亦令人不满……面对这些,故宫所给的启示似乎不言而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有人说,北京是一座失去建筑哲学的城市,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