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对年以来改革的评析.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文]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对1995年以来改革的评析一、养老保障制度转轨的关键是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问题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我国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应当从传统的以受益为基准、养老金现收现付体制改革为基金预筹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并且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得到了比较明确的体现。《决定》明确指出,在职工养老保障问题上,要“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缨。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讲,通妙过个人帐户进行养老金预筹积累是没有问з题的。但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目前已经离ハ退休的职工没有养老金积累,目前在职但凄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老职跨工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也没有养老金积累退。而他们的养老问题又是必须予以保证的肠,因为按照旧体制下的低工资、高福利政靳策,他们的养老金已通过“预先扣除”转⒃化为过去的政府收入并凝固在国有资产当鼷中,政府则承担对他们的养老保障义务。 更进一步讲,旧体制形成了政府对老职工愧隐性养老金负债,这是必须偿还的。老职工养老金来源理论上可能的解决方沾式有二,一是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槠办法”,即对新职工实施基金积累的个人勿帐户制度,对老职工则继续通过现收现付可的办法,让目前的企业和年轻职工缴费解骥决;二是由政府统一对老职工的养老金来鼙源作出专门处理。实行“新人新侑办法、老人老办法”问题很大。第一,对老职工负有养老保障责任的是政府,因此爝,如果政府不承担责任,转而继续让年轻ヂ职工承担义务是不合理的。第二,即使不考虑合理性问题,仅从财务上看,也行不通。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退休职工的退ㄔ休金大约占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16—1吧8%,随着今后更多老职工进入退休年龄差,这种负担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如果通钡过企业缴费完成对“新人”进行养老金积萦累和对“老人”养老的双重任务。即使考商虑新制度中的个人缴费因素,所需的企业憔缴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也要达30%左右。这是企业无法承受的。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养老保障体制转轨,必祸须对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作出专门处理,┻即由政府统一偿还旧体制形成的对中老年蹭职工的养老金负债。根据智利等国家的实唐践经验,顺利实现社会保障体制转轨的关猢键就在于由政府妥善解决了旧体制遗留的⑸中老年职工的养老金权益问题。否则,转轨无法进行。二、1995年3郜月的改革方案无法实现《决定》提出的改革目标为落实《决定》提出的改徨革要求,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㈡《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并同时出台了两个具体操作方案┭,即实施办法之一和实施办法之二。方案一的特点是要为在职职工全面建立炊个人帐户,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计发比较ロ严格地与个人帐户储存额相对应。对于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该棺办法实施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至邋退休时,“以个人帐户中的储存额推算出巅全部工作年限的储存额”。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通过企业另行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鸦形成统筹基金解决,给付标准按照改革前辔老办法执行。方案二只设计了一臼个比例不大的个人帐户。目前在职职工退槐休后的养老金计发分为三部分,一是社会性养老金,按照职工所在地职工平均工资主的一定比例计发;二是缴费性养老金,个静人和企业缴费每满全年,按缴费工资基数的一定比例计发;三是个人帐户养老金,对应于个人帐户储存额。其中前两项养老征金来自于“统筹”。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则全部来自于“统筹”。与方案一类似,睨实施个人缴费制度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两个操作ㄇ方案的设计思想、内容等是存在较大差异勺的,但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共同点:老职工翩的养老金来源都是要通过当期的企业“统筹缴费”解决。根据前文分析,惕在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不进行特殊处理的攥情况下,要想实现养老保障制度的转轨是逝根本不可能的。从两方案的实际运行结果昶看,与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帐户制度大相径祀庭,个人帐户普遍为空帐户,基金积累也不可能形成。由于目前离退休人韫员的养老金没有来源,要通过企业“统筹缴费”解决,但在实际上,在企业开始为啧在职职工进行个人帐户积累的情况下,已柃不可能再承担过高的“统筹缴费”以支付目前退休人员的实际养老金需要。而老职肺工的养老金又是必须支付的,所以,唯一飕的办法只能是挪用目前已进入在职职工个妫人帐户的养老金。这在方案一中表现得最偎为突出。其更一步结果是,不仅实施个人佗帐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存在“空帐”问题,已经按规定缴费的个人帐户也因为资金被挪用而无法积累。尽管有关方面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提出要进行所谓“基吒金部分积累”。但由于支付已退休人员养噍老金的压力巨大,又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企业缴费水平,因而在事实上基金积累的塬数量极为有限。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