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题目
一,名词解释
响度:声音的强度。
声压级:在声学中,常见的声压或声强范围非常大,所以一般用对数表示,称为声压级。
插入损失:离声源一定距离某处测得的隔声结构设置前的声功率级 和设置后的声功率级 之差
值。
减噪量:将噪声现场的测量数据与噪声标准进行比较,得到所需降低噪声的数值。
吸声系数:材料吸收的声能与入射到材料上的总声能之比。
隔声指数: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的对隔声构件的隔声性能的一种评价方法。
电磁辐射: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
光污染:当光辐射过量时,就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生产不利影响。
热污染: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出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核污染: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排放的放射性物质所产生的电离辐射超过环境放射标准时,生产
放射性污染而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现象。
二,简答题
1、噪声危害的五大方面
①噪声对听力的损失;
②噪声对睡眠的干扰;
③噪声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④噪声对各种效率的影响;
⑤特强噪声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的危害。
2、噪声控制的三大环节
①在声源处抑制噪声;
②在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
③在接收点进行防护。
3、多孔吸声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因素
①材料的流阻 ;②材料的孔隙率 q ;③材料的结构因子 S ;④材料的厚度;⑤材料的容重;
⑥材料背后的空气层;⑦材料表面的装饰处理。
4 、共振吸声的机理
答:当声波入射到薄板上时,将激起板面振动,使声能转变为机械能,并由于摩擦而转化为热能。
当入射声波的频率与结构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产生共振,此时消耗的声能最大。
5、吸声与隔声的主要区别
吸声主要使声能转化为热能,而隔声主要使声能转变为机械能,并由摩擦力而转化为热能。
6、隔声的几种具体形式
隔声间、隔声罩、隔声屏
7、噪声预测范围及预测点布置原则
预测范围:噪声预测范围一般与所确定的噪声评价等级所规定的范围相同,也可稍大于评价范围。
预测点布置原则:①所有的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都应作为预测点;②为了便于绘制等声级线图,
可以用网络法确定预测点;③评价范围内需要特别考虑的预测点。
8、核弹的三重危害方式
①辐射损伤;②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③放射性素内照射对人体的影响。
9、电磁污染的主要危害
①射频辐射对通信、电视机的干扰;②电磁辐射对易爆物质和装置的危害;③电磁辐射对挥发性
物质的危害。
10、振动污染的控制措施
减少振动源的扰动、隔振、阻尼减振。
11、消声器性能评价量有哪几个方面
①消声性能;②空气动力性能;③结构性能。
12、声场的类型
近场、远场、自由声场、非自由声场
13、声功率的测量方法
①混响室法;②消声室或半消声室法;③现场测量法。
14、核污染评价单位
①关键居民组所接受的平均有效剂量当量;②集体剂量当量;③剂量当量负荷和集体剂量当量负
荷;④每基本单元所用的集体剂量当量。
15、电磁污染评价单位
三,综合题(判断与填空)
1、听力损失的衡量
对听觉的影响,是以人耳暴露在噪声环境前后的听觉灵敏度来衡量的。
2、多个点声源的噪环评要求
对于建设项目包含多个呈现点声源性质的情况(如工厂、港口、施工工地、铁路的站场等),该项
目边界往外200m 内的评价范围一般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的范围可根据
实际情况适当缩小。若建设项目周围较为空旷而较远处有敏感区,则评价范围应适当放宽到敏感区
附近。
3、声波能量传递方式
动能、势能
4 、odB 的意义
听闻对应的声级为0dB 并不意味着没有声音,而是可闻声的起点,声强每增加10dB,其声级就增
加10dB,房间的本地噪声的声级大约为40dB ,正常对话为70dB,交响乐高潮时为90dB,人的痛阈
声级为120dB。
5、植被下垫面对噪声附加衰减量的影响
6.我国多数载重汽车及公交车产生的噪声量。 P75
我国多数载重汽车及公交车产生的噪声是88~91 dB,一般小型车辆为82~85 dB,85 dB 为低
噪声重型车辆的指标。
7.吸声系数的变动范围。P77
吸声系数 在0~1 之间, 值越大,表示吸声性能越好,它是目前表示吸声性能最常用的参数。
8.薄膜吸声结构的共振频率和最大吸声系数。P87
薄膜结构的共振频率为200~1000 Hz,最大吸声系数为0.3~0.4 。
9.薄板共振频率表现。P86
将板材周边固定在框架上,板后留有一定的厚度的空气层,构成了共振吸声结构。当声波入射
到薄板上,激起表面振动,使声能转变为机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