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控数字交换技术-第六章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
在程控交换机中,电话接续任务是在呼叫处理程序控制下完成
第一节 呼叫处理过程
呼出接续(主叫用户摘机):主叫摘机呼出的检测、查明主叫类别、选择一个空闲的收号器、发送拨号音、存储块的分配
接收地址(收号)信号:有软件以足够快的扫描周期来检测和识别(8ms)
数字(号码)分析:根据地址的前几位判定接续去向,有本局呼叫、出局呼叫、长途呼叫、特服业务等
路由选择:对应于呼叫去向的路由选择一条空闲的中继线
通路选择:发码结束或本局呼叫应答后由软件通过驱动命令完成,在主叫和被叫用户间通过网络选择一条空闲通路
振铃:向被叫用户送铃流,向主叫用户送回铃音,监视主、被叫用户状态
应答监视:应答识别、切断铃流及回铃音、启动计费系统
通话和释放监视:通话接续、监视挂机信号、特殊处理
话终释放:停止收发计费脉冲、向未拆线一方发送“释放”或“催挂”音、拆线处理
第二节 状态迁移图
一、稳定状态及状态迁移
1、状态迁移:处理机接收输入信号,从一种稳定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过程,此时需要处理机进行处理,且输入信号的激发是必不可少的。见上图
2、稳定状态:在接续过程中稳定不变的状态,如空号、收号、振铃、通话、听忙音等。此状态中,处理机没有工作可做,可去处理其他呼叫
例:用户终端的挂机状态(空闲状态)。如果没有人摘起话机,则此空闲状态不会改变。一旦摘机(即输入一个摘机信息),使空闲状态改变。空闲状态是向那个稳定状态改变,则要进行分析处理(即内部分析),分析后,知道了用户的类别及话机的种类后,若认为可以允许用户发话,就可以向用户送拨号音(即输出处理)。由此看出,由一种稳定状态向另一种稳定状态迁移时,要经过:输入处理、内部分析和输出处理三个步骤。
⑴输入处理:对输入的信息进行识别和处理,由输入程序完成
⑵内部分析:根据输入的信息、当前的状态及内部情况,确定应执行的任务及向哪一种稳定状态去转移,由不同的分析程序(如来话分析、去话分析等)完成
⑶输出处理:根据内部分析的决定,启动硬件执行任务并将这一稳定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稳定状态,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任务执行程序来完成,还需要驱动硬件工作
二、状态迁移图
由一种稳定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稳定状态并不是只有一种迁移方向,而是要根据输入信息,所处的环境及环境状况的不同有不同的迁移方向
①输入信息不同。在振铃状态下,主叫挂机,转入空闲状态;被叫摘机,转入通话状态
②不同状态。摘机信息,在空闲状态下摘机,转入收号状态;在振铃状态下摘机,转入通话状态
③环境条件不同。空闲状态下主叫摘机,交换机内有空闲的收号器,转入收号状态,若交换机内无空闲的收号器,转入听忙音状态
状态转移图能将上述复杂的过程一一反映出来
局内呼叫的状态迁移图(见P137图7.3)
第三节 输入处理
任务:及时发现新的处理要求,并对用户线、中继线状态进行监视、检测和识别,然后将其放在队列中或相应的存储区,以便由其它程序进行分析处理
执行:通过各种扫描程序进行
组成:由用户线扫描、中继线扫描、脉冲号码扫描、按钮收号扫描程序等
一、用户线扫描
1、任务:检测用户线状态,由处理机分析判断,识别摘机、挂机两种事件
2、特点:检测回路的通、断,用“1”和“0”表示;摘机检测周期一般为100~200ms,挂机检测周期一般为300~500ms,拨号扫描周期一般为8~10ms
3、原理:用户线只有两种状态,摘机或挂机。如果仅仅读取用户回路的当前状态信息,并不能判断用户是否进行摘机动作,因为当前的摘机状态可能是刚刚摘机,也可能是早已摘机呼出,因此必须结合上次扫描读取的状态来判别,只有当上次为断开,这次为闭合,才能判断用户摘机。挂机同理。(见P140图7.4)
用户摘机识别
用户存储器LineMemory:识别到摘机LM改为0,直至挂机为1
被叫应答识别
用户挂机识别
流程图见P141图7.5
二、拨号脉冲扫描
1.组成:脉冲识别+脉冲计数+位间隔扫描
①脉冲识别:检测每个拨号脉冲的到来
脉冲识别原理(见P142图7.9)
②脉冲计数:一个数字由一串脉冲构成(范围0~9),在对脉冲识别的基础上,应对一串脉冲中的个数进行计数,脉冲计数器占4位,即PC0、 PC1、 PC2和 PC3,其数值为20、21 、22和23 (可表示0~9)
原理:
脉冲收号器实际上是在随机存取存储器中划定一个存储器,假如存储器的每个单元有32位,则有32个收号器,每个收号器占4个单元。收号器是公用的,可以随机分配给需要拨号的用户
③位间隔识别:识别两位号码之间的间隔;原理是在一定时间内无有发生脉冲变化
最长脉冲间隔:最长的脉冲发生在脉冲速度最慢,其断续比为3:1的脉冲持续时间。故选位间隔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