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八上-3、《蜡烛》.ppt

发布:2017-01-01约6.74千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通讯的文体知识,通过把握记叙的要素更好地阅读课文。 3.赏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4.感受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 三.写作背景 德国希特勒想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实施“永远消灭波兰”的计划,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等国也参与了战争。 1.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 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 _______埋葬__________。 七.课文层次结构 一(1-14): (一)探究1-14段: (二)探究15-27段: (三)探究28-41段: (四)探究42-44段: 蜡烛描写的作用 蜡烛是文中一个小道具。它虽然小,却是老妇人的宝贝,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贝奉献给烈士,表现她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十一.拓展延伸 勇气 第21段: 第22段: 第25段: 第26段: 找弹坑 淘坑水—— 拖尸体 吻尸体 埋尸体 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2段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25段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40段 5. 请在22、25、40段找出老妇人的“三跪”,她为什么跪? 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 想像:老妇人做这些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1.用三个字概括第28段的内容。 摸蜡烛 再点蜡烛 2.用三个字概括第29段的内容。 点蜡烛 3.用四个字概括第 30段的内容。 4.第29段提到老妇人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无限的哀悼之情。 5.第28段中的“摸出”能否换成“拿出”或“取出”?为什么? 不能。 “摸出”与后面的“揣在怀里”相呼应,说明老妇人非常珍惜这支蜡烛,把它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 6.第29段的最后一句是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试揣摩她当时的内心活动并写下来。 为烈士祈祷,表达她无限的哀思:人死不能复生,你安息吧! 7.上文表达了老妇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一段集中体现出这种感情? 表达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的爱戴和敬意,以及对烈士牺牲的深深的哀痛。这是一种最崇高、最诚挚的感情,它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从第31段可以看出。 8.苏联红军找不到契科拉耶夫的尸身,原来是老妇人埋了他。第40段,老妇人为什么又换蜡烛? 再现她对红军的深厚感情。 太忧伤了; 9.第41段,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要鞠躬?她又为什么“没有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做最后的告别; 她不忍看,怕失声痛哭。 1.找出第42段表现红军战士增添了战斗力量的动词。说说红军战士为什么增添了战斗力量? 在42段找。 红军战士受到了老妇人精神的感染,浑身增添了战斗力量。 2.第43段炸弯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勾画了什么、控诉了什么?明晃晃的蜡烛又表明什么? 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凄惨,勾画了烛光的背景,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明晃晃的蜡烛表明这蜡烛意义非同寻常。 3.第44段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其含义是什么? 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11段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11段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14段 1.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动作 爬 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2段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25段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40段 年老体衰 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 想象:老妇人做这些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老妇人是一个 的人 对法西斯充满仇恨, 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 忘我, 不惧危险,安葬烈士 慈爱, 有着强烈深沉的母亲般的爱…… 2.文章对哪些事物和内容进行了 描写? 炮火(11次) 蜡烛 (7次)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次) 老妇人的动作(3跪3爬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