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装备维修保障工作任重道远.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学装备维修保障工作任重道远医学装备是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大批先进的医疗装备与技术应用到临床,不仅改变了传统医学的面貌和诊疗的模式,也使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危重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它已经成为推动医学进步和强大的引擎。
医疗设备的临床安全和应用质量维系着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病人的生命安全。众所周知,如果影像设备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仪器就不能提供合格的检查数据,就谈不上合格的诊断或者正确的诊断。麻醉机、呼吸机如果出现故障的话,会对病人产生安全隐患,如何保证医学装备的安全性、有效性,这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
医学装备保障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医学装备的技术保障工作的定义非常重要。人们总会产生一种误解,医学装备保障就是维修设备,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在设备还没有出现故障之前,就要做到未雨绸缪,用前瞻性的理念做预防性的维护,就是所谓的PM计划。目前研究智能化的维修技术,对一台设备,尤其一些重要设备各个部件进行监控,智能化判别它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提前预警,这个比预防性维护更进了一步,当然这个目前还不是特别的成熟。
什么是医学装备的技术保障工作?2011年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里对技术保障工作规定很具体:一个是医院医学装备实行统一的技术保障,有医学工程部门管理、保养、维修等等,这里面包括了质量控制,风险的评估,为医疗器械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对医疗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对急救的设备,始终保持待用状态,始终保证其安全和有效。
技术保障工作贯穿于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之中,不是出现故障才需要保障工作。应该将时间点提前控制到购置阶段,首先进行技术论证——购买设备是不是适宜,需要综合市场调研、合同文本制定、验收规定制定,技术培训等工作。三级综合评审中要求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技术、质量、法规、安全上把关,风险评估、安全使用直到管理、故障性维修、不良监测和报告,都是技术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装备报废后要有报废的技术论证。
当前医学装备技术保障工作模式有四种服务,第一,有医疗设备生产厂商提供的售后服务;二,代理商提供的售后服务;三,社会的专业维修公司,即第三方维修公司提供的服务;四,医院临床技术人员自行提供的技术保障服务。
据了解,生产厂商和授权代理商提供85%的大型医疗设备和一定中小设备的维修服务,社会上的专业公司主要为二级以下医院提供维修服务,主要是老旧设备和中小型设备。医疗机构临床人员,大多是对中小型设备提供保养、维修,他们的工作主要在质量控制、预防性维护和临床使用安全管理。
设备投入与服务缺失矛盾突出
目前,全国各地各类医院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总额为4000亿~5000亿人民币;每年用于技术保障的费用约250亿~
300亿人民币;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总额平均约6亿~8亿人民币,80%以上的进口产品,每年用于技术保障的费用约1500万~2000万人民币,其中保修费用达到1000万~
1500万人民币,这是医院明显增加的医疗成本。
以北京宣武医院为例,其医学装备情况是:固定资产约8亿人民币,4台CT,3台MRI,5台DSA,PET、SPECT、CY、MEG各1台,大彩超20台,保修费用一年1450万。目前宣武医院的社会服务评价在以下四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是设备维护成本偏高,宣武医院患者比较多,CT每天一百例患者以上,维修费用目前医院还是负担不起的;二,少数设备售后服务质量存在问题;三,要增加预防性维护的次数,一年要做4次保养;四,要树立安全有效的质量意识。尤其是买了金牌保修的,设备出了任何安全问题,厂家都应承担责任;五,培养医院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考核后参与技术保障工作,达到双赢目的。
有的厂商在进行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的时候有顾虑,害怕技术被别人学到之后会抢了自己的饭碗。其实这种想法不对,鉴于长远的考虑,如果想与医院合作得更好,要达到双赢的目的,就应该发挥两个积极性,两个积极性比一个积极性更有动力。
另一方面,医院对厂商售后服务的总体评价我们也做了调查,基于几十个医院的调查后,结论如下:
一,跨国大公司售后服务总体规范;二,对厂商售后服务最不满意之处是维护(含保修)费用和配件价格,大约70%以上的医院对此有意见;三,厂商售后服务只重视故障性维修和开机率,对定期检查、维修保养,进行必要的预防性维护和保证设备使用中的安全有效所采取的措施还很不够,这个也是普遍的意见。作为一个生产企业来说,这个观念一定要改变。
另外,企业应该重点关注中小医院的技术保障工作,因为中小医院的患者不是那么多,花大价钱保修不客观。目前,国内4000家县级医院,5000家乡镇社区卫生院新增大量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的大规模投入与售后技术保障服务的缺失成为一对突出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