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神经系统规范.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杨亚群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部分 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脊髓小脑:调节肌紧张 大脑小脑:协调随意运动 传入侧支性抑制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 回返性抑制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也促使同一中枢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步调一致。 ⑵突触前抑制 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的现象。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突触。 存在部位: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 意义:控制从外周传入中枢的感觉信息,使感觉更加清晰和集中。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浅感觉 痛觉 温度觉 轻触觉 脊髓后索 深感觉 精细触觉 肌肉本体感觉 深压觉 深感觉: 特点:先上行,后交叉 作用: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 浅感觉: 特点:先交叉,后上行 作用: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1.丘脑的核团与感觉功能 特异感觉接替核(第一类细胞群) 腹后核(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联络核 丘脑前核、腹外侧核、丘脑枕 髓板内核群 中央中核、束旁核 2.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产生特定感觉 弥散性投射 点对点投射 经由脑干网状结构与髓板内核群 经由特异感觉接替核 非特异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 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体表感觉区: 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感觉定位明确而且清晰 感觉投射规律: ①交叉投射,但头面部的投射为双侧; ②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③投射总的安排为倒置,但头面部为正立。 本体感觉区: 中央前回:感知身体空间位置、姿势,也是运动区 其他感觉区 颞叶 枕叶 中央后回 4.痛觉 痛觉感受器及其刺激: ⑴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且痛觉感受器为特异性,但不如别的感受器; ⑵致痛物质:ATP、H+、K+、5-HT、组胺、乙酰胆碱、蛋白溶解酶、缓激肽等。 皮肤痛觉 快痛:刺激后很快发生,消失也快,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是由Aδ类纤维传导。 慢痛:一种定位不清楚的“烧灼痛”,在刺激后0.5~1.0秒才能感觉到,持续时间长,并伴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等变化,由C类纤维传导。 内脏痛与牵涉痛 内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常由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等刺激所致。 其特点如下: 定位不准确; 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有时也可迅速转为剧烈疼痛; 对扩张刺激和牵拉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 内脏痛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 当某些内脏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内脏器官疾病时的牵涉性痛区 牵涉痛的产生原理: 会聚学说和易化学说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脊髓 基本反射中枢 前角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 γ 运动神经元 运动单位: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最后公路: α运动神经元 注意: 运动单位的大小取决于α运动神经元神经末梢分支数量; 不同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是交叉的。 2.牵张反射: 定义: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的类型: 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单突触反射。如膝反射。 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多突触反射。 特点:肌紧张反射收缩力不大;表现为同一肌肉的不同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收缩,不是同步收缩;不易产生疲劳。 生理意义:维持站立姿势。 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反射过程: 肌肉受牵拉→梭内肌感受装置被拉长→螺旋感受器发生变形→ 传人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α运动神经元兴奋→传出神经纤维→梭外肌收缩。 3.屈反射与交叉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 机体的皮肤受到刺激,受刺激的一侧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 意义:具有保护性意义,逃避伤害。 对侧伸肌反射 若伤害性刺激增大,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活动的基础上,对侧肢体出现伸肌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肌反射。 4.脊休克: 概念:在第5节颈脊水平以下切断脊髓,使得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称为脊动物。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 表现:骨骼肌肌紧张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消失,尿粪潴留(躯体和内脏反射消失)。 原理: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 特征:暂时现象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易化区 网状脊髓束 ↓ γ运动神经元兴奋 ↓ 梭内肌收缩 ↓ 肌紧张度增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