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策略选择.doc

发布:2017-08-30约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策略选择要实现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对于学科教师来说,应该针对学科特点,立足学科专业发展,不仅提供理念的支持,更要重视学科专业的引领。对于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来说,由于其特殊的学科背景和职业特点,培训应力求突出个性化及其自身品格的文学味,使他们在成长之路上,逐渐形成语文化的人生。一般来说,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策略选择要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有针对性 对于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不能用大一统的要求和千篇一律的培训模式,要适应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培训要以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为本,突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主体性。整个培训过程应该是他们主动且生动的学习过程,应该着眼于语文教育和教学实际问题的诊断和解决。由于语文学科骨干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培训的关键是加强过程的引领与指导,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要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审美意识,丰富情感体验,重视人文精神的滋养和人文品格的提升。 以我院为例,在培训内容上,我们设置了语文教育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语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语文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方法共五大课程模块。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共分两轮来完成。其中,第一轮集中培训课程设置侧重于语文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理论素养的提升、教育观念的更新;第二轮集中培训课程设置侧重于教学行为的转化、专业技能的掌握、科研水平的提高。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对两轮集中培训的课程设置均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第一轮培训中,64.5%的教师对培训的课程设置非常满意,33.3%的教师比较满意;第二轮培训中,54.2%的教师对培训的课程设置非常满意,40%的教师比较满意)。60.8%的教师认为60%以上的培训内容会直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还有部分培训内容虽然目前或短期内未能应用,但对自身长远的专业成长有帮助。由于培训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满足了语文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大部分语文教师明确表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培训内容较为丰富和全面,不仅包括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且包括师生之间的反思性研讨和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 在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方式上,我们主要采用了专题讲座、互动交流、案例教学、师德报告、现场研修、经验分享、参与式培训等,将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突出个性化及他们自身品格的文学味,体现了以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为本的原则,使他们往往能主动参与、深度参与。调查显示,61%的教师对培训方式非常满意,38.3%的教师比较满意;并且参训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依次为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经验分享、互动交流、现场研修、参与式培训、师德报告。由此可见,与课堂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培训方式是最受教师欢迎的。 二、强调反思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已经被各种考试异化为工具,这也同样表现在某些语文骨干教师身上。他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失去了对文本的重新发现,循规蹈矩,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更由于新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的缺失,对文学文本的研究还停留于外部研究,即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与作者的关系,而非真正的内部研究,即研究一部作品之所以成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也就是“文学性”问题。雅各布森认为:这种外部研究实际上是将文学作品当成了其他学科的二流历史文献,[1]致使文本的文学性在支离破碎的分析中丧失殆尽,学生的审美情感很少能参与其中,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广大教师困惑于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的低效,却找不到真正原因。因此,在培训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关注新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关注自身理念与实践经验的提升,加强反思自身和反思语文学科的意识和能力。 正如布鲁克菲尔德所说:“反思是一种批判性地思考经验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人们结合已有知识和从经验中获得知识,以调整自己的行为。”[2]经过培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能够通过对自我及其教学经验的回顾反思,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而学,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从而改善自我,改进教学行为。反思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诊断的过程――可以是对自己思想的审视,可以是对自己实践的追问,也可以是对自我行为的剖析,对自己人格的反省;可以是对过去的批判,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探索。在培训工作中,要让参训教师意识到反思的必要性:“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反思的必要,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反思策略,如果没有基于教师整体专业发展目标的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滋养,就谈不上反思教学。”[3] 三、注重经验分享 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不同经验背景的骨干教师在一起相互交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