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 空间再配置:经济发展的新动力① 张莉徐现祥[摘要.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空间再配置:经济发展的新动力①
张莉 徐现祥
[摘 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减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是整个中国所面临的
时代难题。地区间人均意义上的收入差距是产值与人口在空间上的错配,纠正这种
错配不仅能够缩小人均意义上的收入差距而且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机制
——空间再配置效应。在实证上,本文采用 1990-2007 年间广东地级(及其以上)
城市的面板数据,发现土地利用效率与其人口集聚程度正相关;土地利用效率在距
大城市约 300 公里以内随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下降幅度超过 50% 。因此,纠正人口
与产值的空间错配,不限制甚至引导人口从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地方向土地利用效率
高的地方流动,让人口在土地利用效率高的地方集聚,既可能缩小地方间的差距,
也可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收入差距 错配 人口流动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0)
一、引言
作为中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三十多年来广东的发展轨迹俨然是中国经
济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广东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连续 20
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然而,近期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珠三角高度倚赖劳动密集型产
业的外向型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广东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珠
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地区,以至于省内
②
的地区间差距之大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如何进一步挖掘广东经济发展的
① 本文的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C790103 )、广
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项目(07JDTDXM79006 )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北京大学-
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论文奖学金资助项目、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基地建设经费的资助,在
此表示感谢。感谢陆铭教授、王贤彬博士、戴天仕和黄亮雄等同学在写作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作者简介 张莉,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研究生、《南方经济》编辑部副主任;徐现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教授、经济系主任(广东 广州,510275 )。
② 在广东,区域收入差距、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非常突出。1997 年,以泰尔指数度量的广东省省内差距
最大(0.399 ),在全国是省内差距最大的省份,
新动力,同时降低地区间差距,让人们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广东面临的
时代发展难题。[1]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整个中国经济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我们给出的答案是,集聚,并在集聚中实现协调发展。本文分析的逻辑起点是,
收入差距的实质是什么?大量有关收入差距的文献利用多种指标,例如人均(劳均)
GDP、可支配收入、消费量甚至能量的摄取量等,采用各种方法,比如标准差、变
异系数、Theil 指数、Akinston 指数甚至核密度图等,度量收入差距并探索其成因。
不可否认,人们对收入差距的度量就是测度相对于平均数(中位数)的偏离程度。
这种偏离是数学意义上的一种度量,并没有明确差距的经济学含义。其实,当我们
采用了一个(地理)分析单元,比如国家、省区、市县或城乡等时,分析收入差距,
如果产值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的空间分布相同,地区间的人均收入不会发生相对于平
均数的偏差,即不存在收入差距;如果二者不同,则地区间的人均收入将会呈现出
①
相对于平均数的偏差,即出现了收入差距。 显然,两个空间分布越不相同,人均意
义上的收入差距则越大。
从这种意义上说,收入差距是产值(或其他形式的财富)与人口在空间上的错
配(Misallocation )。接下来,我们关心的问题是,收入差距可以视为一种资源在空
间上的错配,那么这种错配会带来效率损失吗?②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纠正产值
与人口在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