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虾类养殖-第一节 概况`.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一节 概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虾全人工育苗技术获得突破,世界养虾业开始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和东南亚的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等国家,对虾养殖面积和产量直线上升。
其中,中国以养殖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 Kishinouye)为主,占70%以上。
泰国以养殖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和墨吉对虾(Penaeus merguiensis de Man)为主。
印度以印度对虾(Penaeus indicus H.Milne Edwards)为主。
而南美洲则养殖南美白对虾(Penaeus setiferus Limaeus)。;由于养殖环境污染,20世纪80年代后期,各养虾国虾病相继发生,因是局部性的,并未造成很大损失,1992年世界养虾产量达到超历史的84万t。
1993年世界范围的对虾疾病暴发,各养虾国都有不同程度遭到了损失,特别是中国,养虾产量由1992年的22万t锐减至5.5万t,导致世界养虾总产量降至65万t 。
1997年世界养虾总产量回升至69.3万t 。其中泰国以15万t居首位,厄瓜多尔产量上升到13万t,位居第二位,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各为8万t,印度为4万t,孟加拉国3.4万t,墨西哥1.6万t,洪都拉斯1.2万t。;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对虾人工育苗和池塘养殖试验,1959年实验室人工育苗获得成功。
1978年较大规模的池塘养殖也获得成功,并开始推广。
1982年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获得成功。
1992年养殖面积达到14.67万hm2,产量达到22万t,居当年世界第一位。
但是,单一品种的集约化大规模养殖方式也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1993年的世界性虾病暴发,使得我国从南到北所有养虾场几乎无一例外都遭到惨重损失。;1994年我国对虾养殖业跌至最低点,年产量只有3.5万t。
面对极其严重的虾病,各方群策群力,积极研究探索虾病防治,恢复生产的办法。经过大量的探索,现已逐渐找到了一套适合我国特点的健康养虾模式。日前我国对虾产量逐步回升,特别是经济效益提高明显,随着对虾病的深入研究和对养虾模式的深入探索,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前景将十分广阔。;二、淡水虾类养殖概况
我国淡水养虾业发展与市场的需求有着密切联系。20世纪80年代由于对虾养殖发展迅猛,年产量近20万t,是世界上主要的对虾输出国。在此期间,淡水虾类的生产尚属自然渔业型,其产量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到1993年随着对虾流行病的发生,对虾养殖业迅速滑坡,淡水养虾业才逐步兴起,并成迅猛发展的趋势。
以江苏省为例,1999年淡水养虾面积达10.67万hm2,青虾养殖面积还以20%的速度逐年递增。淡水虾市场热点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苏的苏南、福建、上海和杭州浙东一带。;日前淡水养虾的主要品种有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de Man)、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 de Haan)、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红螯螯虾(Cherax puadricarinatus)、海南沼虾(Macrobrachium hainanense)、克氏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Girard)。
淡水虾养殖方式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淡水虾自身的优良品质,可以肯定,淡水虾养殖的前景是非常喜人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