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7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节 狄更斯
一、生平与创作二、创作心理三、作品特点四、《双城记》
1、情节人物2、思想内容3、人物塑造4、艺术特色
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 1870 )是英国至今犹盛名不衰的现实主义作家、人道主义者。在英国文学史上他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对世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家。
一、生平与创作
1、早年生活(1812-1832)
出生于朴茨茅斯的海军职员家庭,11岁时父亲破产。鞋油厂学徒生活。祖母和教父对他的影响。重入学校。15开始谋生,近5年的律师事务所和法院的记录员。
2、记者生涯(1832-1836)
先后成为《真正的太阳报》、《议会之镜》、《时事晨报》等几家报社的记者。其任务是采访英国议院,记录议员的发言和辩论,增强了他对政治的兴趣,提高了他对社会观察和认识的能力。
3、创作生涯(1833-1870)
①30年代:初试牛刀
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奥列佛·退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等。
思想上:小说基本上是善战胜恶的颂歌,不幸的小人物突然继承了一笔遗产,或是得到有钱人的保护,结局美满。
艺术上,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和情节巧合。同时也表现出他的大家素质: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感觉,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将最常见的生活琐事予以戏剧化的才能,英国式的幽默。
②40年代:1842年访问美国,1846-1847年又旅居瑞士和巴黎。
主要作品:《美国札记》、《马丁·朱述尔维特》、《董贝父子》、《圣诞故事集》。
思想上:乐观主义情绪明显减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冷峻起来,他把握住了金钱这一资本主义世界的核心问题,揭示出资产阶级的百丑图,和金钱对人性的腐蚀作用。但对资产者的自我道德完善和人性改造仍抱有希望。
在艺术风格上:幽默、夸张、讽刺相结合的基本特色已经定型,流浪汉小说的形式不再运用,多采用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人物性格更为丰满,反面人物塑造更为成功。
③50-60年代:创作生涯的顶峰,笔锋所向,几乎遍及英国社会的各个主要领域。
主要作品:《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等。
思想上;由于家庭原因,以及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加深,绝望、幻灭的情绪日益浓重,严肃与深沉成了主导倾向。而作为人道主义者,他又想以“博爱”来调合矛盾。
艺术上臻于炉火纯青。除了现实主义的方法,开始运用象征主义的笔法,人物形象的漫画化倾向已被克服,性格的刻画更为深刻丰满。也用了一些侦探小说的技巧。
1870年6月8日 晚中风昏迷,第二天去世。遗体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与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彭斯等人为邻。
他的墓碑上如此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二、创作心理“儿童情结”:童年生活使狄更斯在深层的精神-心理上成了永远长不大的“精神孩童”,他崇尚童真,把儿童神圣化,而且他的创作心理有儿童心理的特征,这还导致他用童话模式去反映现实生活。
他在遗嘱中说:“除非你返老还童,否则,你不能进入天堂。”原因是:自身的童年经历;《圣经》——儿童是善与爱的象征;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华兹华斯、布莱克的《天真与经验之歌》等。
总之:儿童的善良与纯真——基督精神——人道主义,这是狄更斯从精神意识到情感心理的三层面。
童话色彩的表现:
A、漂浮在真空中的童话式人物。人物虚幻化、抽象化,性格凝固化。儿童们出身贫寒,天性善良,面对的是饥饿、贫困、恶人作对,就像童话中的正面主人公总要碰到女巫、坏人、妖魔的捉弄一样,而这些不幸的儿童历经磨难,却秉性不移,总是一心向善,并保留着她们善良的天性。
B、由悲到喜、善恶有报的童话式结构。爱憎分明,人物营垒清楚,有时让坏人受感动,弃恶从善,多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果。
C、超现实逻辑与童话式的神奇。奇遇——巧合。
三、作品特点
1、“可歌可泣的社会激情”:社会正义感、人道主义,对人性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寄予真挚的同情和歌颂。富有浓烈的道德感染力,深刻感人的人道主义光辉。总写两个对立的世界,一方是受尽欺压的小人物,心地善良、待人真诚,一方是卑鄙龌龊的统治者。笔下有一个儿童的世界,感伤情调。
A、人物归为三类,好人、坏人、怪人。
B、人物两极化处理,每部小说有一两个。
C、怪人有好有坏,怪在性格和处世态度。其中的好人总对主人公的命运发生很大影响。
2、描绘人物肖像的巨匠。塑造了丰富的各色人物,仅次于巴尔扎克。
D、人物有圆有扁,扁形人物服务于圆形人物,有的扁形人物如小耐尔贯穿始终。
狄更斯的人物塑造属“外壳化”而不是“内心化”。
3、强大的情感色彩,在 19世纪作家中不多见。对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