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妇女主观幸福感及其的影响因素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老年妇女主观幸福感及其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女性老龄人口在数量上往往较男性老龄人口更多、在经济社会地位上往往较男性老龄人口更加弱势,女性老龄人口的生存境遇与生活质量尤其需要及时关注和深入研究。文章以福建省为例,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福建省农村老年妇女的主观幸福感展开实证研究,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深入剖析福建省农村老年妇女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从侧面反映福建省乃至全国老龄女性人口的生存境遇与生活质量状况。
关键词:农村老年妇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0)05-0168-09
一、问题的提出
据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09》公布的数据资料,经计算后可知:如果以60岁为分界点,2008年福建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大约为438.6万人,占福建省人口总数(3604万人)的12.17%,其中60岁以上男性人口占福建省人口总数的5.51%,将近198.58万人,全省60岁以上女性人口占福建省人口总数的6.66%,将近240.03万人。如果以65岁为分界点,2008年福建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大约为331.21万人,占福建省人口总数的9.19%,其中65岁以上男性人口占福建省人口总数的4.08%,将近147万人,全省65岁以上女性人口占福建省人口总数的5.11%,将近184.16万人。由此可见,2008年福建省60岁以上女性人口在数量上比60岁以上男性人口多出41.45万人,全省65岁以上女性人口在数量上比65岁以上男性人口多37.16万人。根据国际通行看法,当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7%,该地区就跨入老龄化社会,据此,福建省目前也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福建省老龄人口性别比明显失衡,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即老龄人口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由于在生命历程中的长期弱势状态,以及老龄后身体、心理、经济等条件的恶化,老龄女性在晚年的生存境遇与生活质量更加堪忧,可以说,老龄女性人口是福建省乃至全国老龄人口的主体组成部分,是福建省乃至全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核心和关键。鉴于此,笔者将研究关注点聚集到老年妇女身上,试图管中窥豹,通过对福建省农村老年妇女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侧面反映福建省乃至全国老龄女性人口的生存境遇与生活质量状况。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基于幸福感的主观性特征,幸福感的测量结果不仅受到常规客观因素的影响,甚至受到受访者即时心情的影响。虽然说,人的一生总是为了更加幸福而努力活着,但幸福感在一生中也并非线性增加,某个时段的幸福感并不能代表一生的幸福感,只能代表当时那个时段的幸福感。总体来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其中,主观方面的最主要因素是人格特点,客观方面的主要因素有社会支持、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等。
(一)文献回顾
老年人幸福感是以老年人生活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受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制约的一种感受,反映老年人的整体精神生活状况。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其他人口群体一样也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中,会受到内在的老年人个体特征和外在的价值标准的影响。也就是说,老年人幸福感同样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复杂作用,尤其是客观因素还可能通过影响主观因素而最终影响到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从诸多实证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年人拥有的物质经济条件、健康、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都会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产生巨大影响。梁渊等研究结果认为,农村高龄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主要也是经济因素和社会支持,特别是子女的供养和子女的孝顺,源自家庭的社会支持是农村高龄老人主观幸福感在社会支持因素中的重要方面;另外,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心理暗示(希望菩萨保佑)在提高农村高龄老人主观幸福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主观因素中的重要方面。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等通过定量研究后认为,女性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较为明显地差于男性老年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的原因,女性老年人的预期寿命较男性长,与之伴随的是丧偶率高;而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大多数老年人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和较贫穷,而女性老年人受教育的程度一般比男性老年人更低,她们比男性老年人更贫穷、社会和家庭地位更低、更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