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心理.doc

发布:2017-09-01约3.82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心理网络流行语指在一定时期内网络平台上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它带有很强的媒介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①网络受众是网络的浏览者,受众在接收网络信息后同时作为网络信息传播者进行一系列网络活动,所以网络受众既是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网络流行语如此盛行,并且其句式被广为仿造,有赖于广大网络受众的推波助澜。 网络作为新型媒体,大有赶超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的趋势。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的交互,传播速度的确惊人,网络流行语汇亦是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继2008年冒出“山寨”、“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很黄很暴力”、“雷人”等流行词语后,在2009年,新的更有影响力的语汇横空出世。本文以从百度、谷歌等多家网络媒体总结出的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探讨网络流行语盛行状态下受众的心理。 求新与求异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没有个性就等于没有你自己,如何在数以万计的网络受众中脱颖而出,吸引别人的注意,就要看是否有酷酷的造型、标新立异的网名和另类的网络语言。因此,网络受众会用另类的方式来张扬自己的个性。网络流行语已成为网络受众表现其个性的标志和象征。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这种求新与求异也受到注意力经济的影响。注意力经济也叫“眼球经济”,是指网络用吸引注意力的方法,赢得经济效益。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概念的是MichaelH?Goldhaber,1997年他在美国著名的Hot Wired上发表了《注意力购买者》一文,他认为公众的注意力是网站最大的资源,谁能吸引更多的关注,谁就能拥有更大的价值、吸引更多的投资。随着国内互联网的发展,“注意力经济”成为国内网络内容提供商(TCP)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甚至有人将“注意力经济”直白地称为“眼球经济”,谁吸引到的目光最多,谁就可以成为市场中的赢家。众多的TCP为吸引注意力而倾尽心力,甚至发展到了哗众取宠的地步。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句式被反复模仿,不难看出网络受众求新求异追求时尚的心理。 “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起源于猫扑大杂烩,由网友“不要迷恋哥”的一个帖子引起的恶搞,其中PS和恶搞的图片蜂拥而至,许多猫扑高管也参与了其中的恶搞活动。此流行语颇有些“?”的意味。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在2009年7月初,百度贴吧里突然有人发了一张一名非主流男子吃面的图片,图片配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有受众相继模仿“哥×的不是×,是寂寞”的句式。这种看似无厘头的话语方式,正是目前网络恶搞的新流行――句式模仿。看似平淡的句子被网络受众瞄上并竞相模仿,立即显示出极大的爆发力,其像病毒一样强大的传染性和传播速度为广大受众所青睐。 娱乐与消遣 在后现代的文化视野中,庄严、理想、神圣的事物成了游戏,而金钱的力量却无所不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主义应运而生。消费主义的观念是娱乐性、消遣性、商业性,只要能够满足娱乐、消遣和商业的需要,任何经典的、神圣的东西都可以被戏弄和篡改。人们的政治热情和宏大理想开始被一种游戏化的、娱乐化的文化体验和诉求所淹没,我们只要从电视媒体中那些轻松搞笑的娱乐性、游戏性节目越来越得到受众欢迎的现象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体验和诉求的蔓延趋势。 “不差钱。”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不差钱》播出后,不但穿着苏格兰裙的小沈阳红得发紫,“不差钱”更是附带着“这个可以有”、“感谢八辈祖宗”、“跑偏了”等PiaPia地都成了流行语。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2009年7月中旬,在百度贴吧里,一个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没有任何内容的空帖,在短短一天时间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次,回帖数十万条,引发了一场网络受众纷纷参与的网络集体大狂欢。同时,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语开始大行其道。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就有人喊出了“台湾,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口号,得到了普遍认同。 宣泄与释放 网络亚文化对网络流行语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乐意在网上发表帖子,以补偿现实中的失落,网络给了社会边缘群体空前的自由,给他们带来现实所不能给予的满足感。在工业化、都市化的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人们经常感到生活的紧张和压力,因而渴望获得休闲和放松,以舒缓精神生活。信息时代的信息爆发给人一种随意的空间和能力,它代表了一种被压抑的心理的解放。广大网络受众就在网络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宣泄各种情绪,释放现实社会带给他们的压力与不满。 “楼脆脆。”2009年6月,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在建的13层住宅楼,突然在几秒钟内连根拔起并“卧倒”。有人称这种楼盘整体倒塌事件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