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有效进行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oc

发布:2017-04-23约4.6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有效进行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 杨成品 [摘 要]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实验教学就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实验教学,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创设有效的实验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历程,培养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中学化学 有效性 探究性实验   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化学学习的认知背景,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而且能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有效的实验教学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与实施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益,是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发挥新课程实验有效性的前提   我认为,只有加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新课程预期的培养目标,才能真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动手实践”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①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教学内容与生活世界结缘;②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③注重让学生理解、探究,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发现学会知识对个人的意义;④教师应当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⑤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展知识面,确立学习目标,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只有切实加强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实效性作用。 二、创设有效的实验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现象探究。 每个化学实验中都蕴含着实验思维方法的运用、创新和深化.教师应善于捕捉那些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情境进行挖掘,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大理石颗粒与稀盐酸反应能顺利地进行,而与稀硫酸反应时却很快停止。许多学生猜测可能是稀硫酸不足,但继续加入稀硫酸仍无气泡;有些学生提出可能是大理石表面出现了问题。于是,学生纷纷议论,有说用砂纸打磨颗粒表面;有说用刀片刮,但总感觉到效果不是很好,学生陷入思索中.突然一个学生说:“用铁锤把它敲碎”,大家一致赞同,学生继续做实验,接着,学生惊呼道:“又有气泡了,成功了!”此时,趁热打铁让学生把打碎的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学生又发现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对速度是有要求的。这样引发学生的思考,积极动脑设计新方案,学生又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出现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焦虑,让学生品尝了学习的快乐与艰辛,更让学生养成了在学习中常动脑、常动手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探究。 某些实验,只要是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推测、想像,以及学生应用现有知识产生的创意,都可以先由学生猜想其结果,再由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进行实验验证的,亦可由教师讲解、点评。实践证明,这样做要比直接给出实验结论的教学效果好得多。例如,“分子运动的实验”,如果将盛有浓氨气的小烧杯与盛有酚酞水溶液的小烧杯靠拢放在一起,并用大烧杯将其罩住,不久可以观察到酚酞水溶液变红。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证明分子的运动。做完该实验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学生对“变红”的原因可能提出几种推测,并让他们提出证明推测的假设,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①将氨水滴入酚酞水溶液中;②将酚酞溶液滴入蒸馏水中……经过交流讨论,得知:①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②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逸出,慢慢溶解进入酚酞溶液中,也能使溶液变红。又如“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针对变红这个结果学生提出推测①水使石蕊变红,②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使石蕊变红。教师接着让四位学生完成下实验:①用稀醋酸喷被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②用水喷被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③把被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放入装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④把喷水后的紫色干花放入装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通过观察与对比,学生清晰的认识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经过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实验,得出的结论可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探究。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