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UNIXamp;LINUX 平台可执行文件格式分析》.pdf

发布:2015-12-28约1.89万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UNIX/LINUX 平台可执行文件格式分析 级别:初级 施聪 (memncmp@), 高级程序员、网络设计师 2004 年 12 月 01 日 本文讨论了 UNIX/LINUX 平台下三种主要的可执行文件格式:a.out (assembler and link editor output 汇编器和链接编辑器的输出)、 COFF (Common Object File Format 通用对象文件格式)、ELF (Executable and Linking Format 可执行和链接格式)。首先是对可执行 文件格式的一个综述,并通过描述 ELF 文件加载过程以揭示可执行文件内容与加载运行操作之间的关系。随后依此讨论了此三种文件格 式,并着重讨论 ELF 文件的动态连接机制,其间也穿插了对各种文件格式优缺点的评价。最后对三种可执行文件格式有一个简单总结, 并提出作者对可文件格式评价的一些感想。 可执行文件格式综述 相对于其它文件类型,可执行文件可能是一个操作系统中最重要的文件类型,因为它们是完成操作的真正执行者。可执行文件的大小、运行速度、资 源占用情况以及可扩展性、可移植性等与文件格式的定义和文件加载过程紧密相关。研究可执行文件的格式对编写高性能程序和一些黑客技术的运用 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不管何种可执行文件格式,一些基本的要素是必须的,显而易见的,文件中应包含代码和数据。因为文件可能引用外部文件定义的符号(变量和函 数),因此重定位信息和符号信息也是需要的。一些辅助信息是可选的,如调试信息、硬件信息等。基本上任意一种可执行文件格式都是按区间保存 上述信息,称为段(Segment)或节(Section)。不同的文件格式中段和节的含义可能有细微区别,但根据上下文关系可以很清楚的理解,这不是关 键问题。最后,可执行文件通常都有一个文件头部以描述本文件的总体结构。 相对可执行文件有三个重要的概念:编译(compile )、连接(link,也可称为链接、联接)、加载(load)。源程序文件被编译成目标文件,多个目 标文件被连接成一个最终的可执行文件,可执行文件被加载到内存中运行。因为本文重点是讨论可执行文件格式,因此加载过程也相对重点讨论。下 面是LINUX平台下ELF文件加载过程的一个简单描述。 1:内核首先读ELF文件的头部,然后根据头部的数据指示分别读入各种数据结构,找到标记为可加载(loadable)的段,并调用函数 mmap()把段内 容加载到内存中。在加载之前,内核把段的标记直接传递给 mmap() ,段的标记指示该段在内存中是否可读、可写,可执行。显然,文本段是只读可 执行,而数据段是可读可写。这种方式是利用了现代操作系统和处理器对内存的保护功能。著名的Shellcode (参考资料 17 )的编写技巧则是突破此 保护功能的一个实际例子。 2:内核分析出ELF文件标记为 PT_INTERP 的段中所对应的动态连接器名称,并加载动态连接器。现代 LINUX 系统的动态连接器通常是 /lib/ld- linux.so.2,相关细节在后面有详细描述。 3:内核在新进程的堆栈中设置一些标记-值对,以指示动态连接器的相关操作。 4 :内核把控制传递给动态连接器。 5:动态连接器检查程序对外部文件(共享库)的依赖性,并在需要时对其进行加载。 6:动态连接器对程序的外部引用进行重定位,通俗的讲,就是告诉程序其引用的外部变量/ 函数的地址,此地址位于共享库被加载在内存的区间内。 动态连接还有一个延迟(Lazy)定位的特性,即只在真正需要引用符号时才重定位,这对提高程序运行效率有极大帮助。 7:动态连接器执行在ELF文件中标记为 .init 的节的代码,进行程序运行的初始化。在早期系统中,初始化代码对应函数 _init(void)( 函数名强制固 定),在现代系统中,则对应形式为 void __attribute((constructor)) init_function(void) { …… } 其中函数名为任意。 8:动态连接器把控制传递给程序,从 ELF 文件头部中定义的程序进入点开始执行。在 a.out 格式和ELF格式中,程序进入点的值是显式存在的,在 COFF 格式中则是由规范隐含定义。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加载文件最重要的是完成两件事情:加载程序段和数据段到内存;进行外部定义符号的重定位。重定位是程序连接中一个重 要概念。我们知道,一个可执行程序通常是由一个含有 main() 的主程序文件、若干目标文件、若干共享库(Shared Libraries )组成。(注:采用一 些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