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高超引领——听第九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颖高超引领——听第九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3月29日~31日,作为池店教委办教研组一员,有幸赴厦门参加第九届全国“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走进厦门一中,走近名师们的课堂。近距离的感受了一堂堂生动而富于享受的教学活动。这次共聆听了黄爱华、贲友林、刘延革、罗鸣亮、刘松、赵震等6位特级教师和名师班教师执教的课,每个教学活动,精彩连连,惊喜不断。听课者们无一不受到启发,无一不是感慨万分。这不仅是美的感悟,素养的熏陶,更是强有力的“精神享受”,让我备受启发,受益良多。 一、设计新颖,独出心裁。 贲友林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以贲老师相片的放大与缩小,开门见山,直奔课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贲老师的课强调以学为中心,在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点拨指导”的基本流程,让学生走在老师教之前,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学了什么,更关注学怎么学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如何,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生动的、积极的、和谐的发展。 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g·波利亚曾说:“如果不‘变化问题’我们几乎不能有什么进展.”把求解的问题转化为在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的问题,是数学解题中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即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刘延革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一课,所设计的学习情境,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且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更突出的亮点是采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对问题的情景和设问的方式全面审视,提取有效的信息,弄清问题是按照什么观点和方法将知识组织起来的,问题所要考查的目的是什么?其次是对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要有整体把握,找出问题的焦点,并自觉地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思考,去探寻突破口.最后通过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的形式,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加以解决。不仅如此,刘老师更关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使我深深感受到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和艺术化。 而黄爱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以“为什么圆形的井盖不容易掉下去”引出圆的三个概念:圆心、半径、直径。问题在精,不在多。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很好掌握圆的有关知识,同时积累了活动经验,真正达到“大问题”的精彩,这可谓匠心独运! 罗鸣亮老师执教的《四角形的分类》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在“猜信封里的四边形”环节,很是吸引学生。根据老师所给的信息,让学生据此猜出它属于哪种四角形。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参与。看似简单的猜测,实际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思考。达到简约生动,“一石”而击“多鸟”。 二、驾驭高超,精彩纷呈。 罗鸣亮老师的语言幽默、教学独特、知识渊博,他的课堂让人感到轻松自然,孩子们乐学乐听,赵震老师在教学唱儿歌《数青蛙》时,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接着让学生模仿唱5只青蛙、10只青蛙,学生初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信誓旦旦地会数青蛙了,可是赵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又陷入了困惑之中,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贲友林老师凭借“教学敏感”善于倾听,细心接纳,真诚欣赏学生中各种不同意见,用清晰的思路和谈锋导引着学生,使学生得以充分“畅所欲言”,与教师平等交流、与教材的算法或表达并驾齐居,使教学获得了创意与灵性,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发现与成长的律动.对话的结果,师生获得了“双赢”与 “互惠”;刘延革严谨的课堂教学环节和灵动调控课堂生成的能力令我叹服;刘松老师幽默诙谐的课堂氛围引来一阵阵掌声,他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常常引得学生哈哈大笑,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一堂课下来,让听课老师们感觉意犹未尽,学生们更是久久不愿下课,最后是让教学班的老师硬把学生带走,这样的课堂让我甚为叹服。 三、紧扣课标,引领示范。 “学有千千万,起点一个问。” 问题,是学习的开端,是思考的基础,是数学的心脏。纵观黄爱华老师的课,问题在精,不在多,在于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举一反三的问题,看黄老师带领学生质疑的那些问题,无不是围绕着知识点铺陈开来,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主动学习探究的,实实在在浸润在了黄老师的课堂,感受着“大问题”教学的模式,感慨着黄老师课堂教学的大气与沉稳,感叹着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表现,感悟着“大问题”教学的魅力之所在。除了惊异,赞叹,还有疑惑。 贲友林老师的“以学为中心”,刘延革对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实践,黄爱华的“大问题”,刘松的优效教学策略……这一切很好体现了20xx版《课程标准》的精神,不管是“四基”的落实,还是“四能”的体现,在大师的课堂都得到演绎解读! 感悟名师课堂,关注学生生成。“教是为了不教”,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关注学生,老师的目光始终都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