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本总体目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发展规划(2003-2006) 制定时间:2002年12月; 批准时间:2003年5月; 总体目标 省内有特色,国内不落后 满足本科院校对信息技术及教育技术的要求,让中心的特色成为学校特色的一部分。 特色应体现在师资、培养人才的规格与能力、实验教学及教学模式方面。 目标分解 师资队伍的特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应用开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教师要有对先进技术的应用转化能力(应用型科研能力)。 培养人才的特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掌握市场热门技术。 教学模式的特色: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性,借鉴国外IT教育的先进经验,改革教学模式及方法。 目标分解 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的特色,实验室建设要考虑综合性、设计性、主动性、经济性与先进性 综合性:相同的、相近的课程综合 设计及主动性:开设设计型实验,发挥学生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济性与先进性:以60%的代价追求90%的性能,100%没有必要,甚至可能是浪费,也可能根本不存在。 目标分解 根据本科院校对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及我校实际 情况制定相关分项目标,主要分解目标有: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方面: 教育技术课程方面: 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 校园网及教育信息化方面: 教育技术环境方面: 实验室建设方面; 师资队伍方面;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面向全校学生,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基本的学习能力 提高起点: 所有本科学生的基本教学目标是高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二级,做好大纲、内容、教材、师资准备。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拉长课程线: 本科的要求是四年不断的开设三个层次的信息技术课程: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 拟在一年级开设文化基础及技术基础课; 拟在二年级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应用基础课; 拟在三年级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专题应用类课程; 拟在四年级以课程设计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教育技术课程方面 面向全校师范学生的教育技术类课程,培养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将师范类学生的教育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基础的 “应用基础”结合起来。 主要内容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及方法、教学媒体的组合及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应用技术、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等。 结合我校实情,精简理论课时,增加实验和设计实践环节的学习,强调时效,力求实用。 拟开设专业有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专科,已申报) 2003年9月份开始招生,拟在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全面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借鉴国外最新的职业教育经验,增加实践性环节的课程及训练,加强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的教育,加强国情、社情教育,加强学生个人修养的教育,希望用三年的左右时间,将该专业建成省重点专业。 拟开设专业有: 计算机软件专业(本、专科,拟于2004年申报,2005年招生;最好能在2003年下半年报,2004年招生);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本科,拟于2005年申报)。 校园网及教育信息化方面 具体而言,网络应延伸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所有的办公场所、所有的学习场所、所有的生活场所、所有的休闲娱乐场所,并提供完善的服务环境。 校园网及教育信息化方面 校园网及教育信息化方面 校园网及教育信息化方面 校园网及教育信息化方面 教育技术环境方面 目标: 先进的指导思想、基础设施、支持 与管理手段、强有力的促进办法。 建设集中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群 按本科合格标准,三分之一为多媒体课程,需要新增加30个左右多媒体教室,计划2003年增加15个,2004-2005年增加15至20个。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群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及条件的重要标志,通过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室促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技术环境方面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建设面向全体教师服务的教学资源室,计划2003年建设; 建设面向教师服务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室,2003年初步建成,2004年进一步完善; 建设面向教师的教学演播室(兼具校内电视台功能),2004年至2005年建成; 教育技术环境方面 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促进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 举办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应用技术水平讲座和培训,提高学校教师运用现代技术的水平,每学期举办一期;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全校教师提供完善的备课环境; 实验室建设规划 800座左右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室,2003年500至600座,2004至2006,每年增加100座;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 2003年一期工程,2004年二期工程,2005年三期工程; 信息处理实验室,2005年建设,但要视本科专业的申报情况决定;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2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