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7-5 观察室制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观察室制度
根据病情尚需急诊观察的病员,可留观察室进行观察。
根据病情严密注意观察、治疗。凡收入观察室的病员,必须开好医嘱,随时记录病情及处理经过。
随时主动巡视病员,按时进行诊疗护理并及时记录、反映情况。
医护人员对观察床病员,要按时详细认真地进行交接班工作,必要情况书面记录。
处置工作制度
凡各种注射应按处方或医嘱执行。对过敏的药物必须按规定做好注射前的过敏试验。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患者热情、体贴。
密切观察注射后的情况,发生注射反应或意外,应及时进行处置,并报告医师。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定,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器械要定期消毒和更换。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注射应做到每人一针一管。
准备抢救药品器械,放于固定位置,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更换。
室内每天要消毒,定期采样培养。
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换药时除固定敷料外(带等),一切换药物品均需保持无菌,并注明灭菌日期,超过1周者重新灭菌。无菌溶液超过3日要重新消毒。
器械侵泡液每周更换2次。
换药时,先处理清洁伤口,后处理感染伤口。
特殊感染不得在处置室内处理。
“三查七对”制度
三查:
操作注射给药前查
操作注射给药中查
操作注射给药后查
三查内容:
查药品的有效期,配药禁忌。
叉腰品有无变质、浑浊。
查药品物安有无破损,瓶盖有无松动。
七对:床号、姓名、剂量、浓度、用法、时间一注意:
注意用药及反应。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由取得当地环保部门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集中和处置单位同意收集处理,不得出售给个体商贩,废品回收站或交由其他任何单位收集处理。
医疗一次性废物应分类放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容器内,须有明显的警示标示和警示说明。由专人使用专用的转运工具按照确定的时间、路线转运到指定存地点。转运工具盒容器使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坏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标签上注明,进行集中处理。
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夜等高危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手机处置。
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等物品必须就地进行消毒毁形。放入专用收集袋进行集中处置。
锐器不应与其他废弃物混放,用后必须稳妥安全地置入锐器容器中进行集中处置。
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应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禁止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将医疗废物混入替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加强监督,定期检查。
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应做好个人防疫工作,以防感染疾病。
治疗室工作制度
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凡做完一项处置,要随时清理。每天消毒一次,除工作人员及治疗患者外,不许在室内逗留。
器械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各种药品分类放置,标签明显,字迹清楚。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进入治疗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及口罩。
无菌持物侵泡液每周更换一次(器械消毒液),酒精侵泡液经常保持70%的浓度。
已用过的注射用具要随手清理、清点,每日更换。
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1周年者重新灭菌。
消毒隔离制度
医护人员上班时服装整洁,不得穿工作服进食堂和外出。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地面每日用湿拖把擦洗,床、桌、椅每日擦洗,抹布要专用。诊断室、治疗室、处置室等应保持室内整洁、每周大扫除一次。厕所必须保持清洁,便器应每次用后清洁消毒。
无菌器械、容器、敷料罐、持物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要定期更换,体温计用后要用消毒液侵泡。
各种医疗用品使用后均要消毒,清洁用具应专用并每日用红外线消毒,每日用化学药物熏蒸消毒,并做好记录。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诊疗、换药、处置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已用过和未用过的物品有明显标识,并分开放置。定期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不得使用过期物品。
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敷料、棉球等医疗废物,必须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处理。觉不能乱扔、乱放。
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应按常规隔离,病员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未经消毒处理不得带出或给他人使用。
接触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应穿隔离衣,戴口罩,穿工作服,穿工作鞋。
凡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病员用过的物品应作特殊严格消毒处理,用过的敷料要烧毁。
护士岗位职责
人真负责地接待病人,对病人要热情、体贴、耐心解答各病人的询问。
保持诊断的清洁卫生和安静有序的工作环境,主动为病人就医提供指导。
协助医生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断,按照医嘱对病人进行处理。
各种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