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分析
[摘 要]老年人口的生活以及养老方式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越来越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关注,而农村老年人口,他们的生活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家庭结构,劳动力转移以及观念变化等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农村 老年人口 贫苦 养老
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不再被局限于农村地区,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往城市或县镇地区流动,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以获得比进行土地生产利益更多的回报,也就是说,农村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多的工作可供选择。这样的流动使得农村土地劳动的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也使得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 这样的变化进一步的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晚年养老方式,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农村劳动力以及家庭结构变化
首先要指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寿命普遍提高。根据新华网2004年报道的数据,中国人口的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在2004达到了人均72岁。(新华网)所以,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是在不断增加的。根据统计,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8.33亿,65岁以上老人比例为7.36%。(网络来源)农村老年人比例不断上升。
按照计算,现在的老年人口应该是在改革开放时在30岁以上的群体。在农村劳动力往城市转移的时候, 主要选择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所需要的主要是35岁以下(甚至是25岁以下)的青年。(章铮,谭琴,2005)因为文化素质,健康状况的竞争劣势使得年龄较大的人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留在了土地劳动中。也就是说,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大部分都没有从农村土地劳动中转移。他们大部分还是从事的土地劳动,靠土地吃饭。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唐建兵和许庆荣在他们的调查中说到很多贫困地区“大多都是老人,小孩子在家…由于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抚养小娃娃的重担也落在老人身上…”。所以,目前的农村老年人口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还是从事土地劳动,居住在农村,并且受到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直接影响。
同时,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尽管农村中存在少许超生现象,但总的来说,家庭抚育子女的数量是在减少,家庭规模也随之变小。到1999年,农村家庭规模从1982年的4.57人下降到了3.80人, (朱闽,2006)家庭的纵向结构日益趋向”4-2-1”格局,横向结构趋向小型化,核心化。(赵西方,2001)子女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情况在不断减少。同时,如果家庭中只有女儿的话,在女儿出嫁之后,父母也就成了独居的老年家庭。。朱闽在他的文章里指出了在1999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其中有24.5%的老年人口是夫妻独自生活或者单身独自生活,其中还有6.1%是老年人与未成年人生活在一起。( 朱闽,2006)根据农村快讯网2005年的报道, 湖北省农调队对全省17个县市170个村进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专题抽样调查显示,当年,农村老人单独居住的比率达到27.6%,比20年前上升了11.4个百分点。(农村快讯网)
二、农村养老方式及问题
总的来说,农村养老方式基本上还是延续了中国传统,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陆续的加入了土地养老,集体养老还有社会救济,保险等其他辅助形式。毕小龙在其文章《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养老保障安排》中提到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主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方式。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二元结构使得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异,主要是针对城镇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毕小龙,2006)但是这些养老的方式在农村地区的实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问题。
对于家庭养老。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农村大家庭的快速减少,家庭劳动力的减少,土地生产的劳动收入减少。这样,家庭的养老能力因为家庭收入的减少而被削弱了。城乡差距的拉大也造成了家庭养老的负担日益加重。据调查,2002年农户用于养老的费用达到824元,占农户家庭年纯收入的8。5%,农户负担比以前更重。(新华网)
可是,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土地生产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人均耕地面积小,无法规模生产,农业生产甚至变成了负效应。(廖炳勇,2006)老年人想要依靠自己继续进行土地劳动而自我养老基本上很难实现。
而农村养老保险,由于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的人群并不是很多。因为农村老年人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农村人口对于购买养老保险的欲望并不高。同时,针对农村人口制定的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险费用很低,所获得保险金也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在湖南,根据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农村缴纳的保险费从2到20元不等,以2元为例,10年之后可以领取的养老金为4.7元,15年后是9.9元。(张云英, 周钧,2005)按照这样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