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技术型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所在。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改革举步维艰,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赶不上市场的需求速度,技术型人才的缺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块大石。为了加速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广大教育者们提出了“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么这个模式有什么优点不足,以及需要改正的地方呢?这就是本文索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G71
0.引言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基地,在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受阻,社会改革困难重重之际,应该担当大任,及时根据市场走向,调整教育方案,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所以,将“工学结合”这种教育方式引进人才培养之中,已成为所有职业院校最好的选择。那么什么是“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如何更好的将该模式应用到教学之中,已经成为所有教育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1.“工学结合”的内涵及其特征
“工学结合”是一种依据现实需求而新兴起来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育不同,工学结合教育是一种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中,学生不再单单的进行理论学习,同时也要进行实践操作,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在工作过程中,学生能够领取薪酬,加快与企业之间的磨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教学主体多样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授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课堂领导者,优秀的企业职工也可以成为授课教师,并凭借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向学生传授一些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第二,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必死死地坐在课堂听老师讲课,而是可以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实际操作,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例如“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
2.实施工学结合的必要性
2.1职业院校完成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1]
职业院校教育的最大目标,便是培养出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校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同时,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类型的优秀的技术性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2.2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有力保障
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主要是因为高校毕业生空有一身理论,实际行动起来却不容乐观。但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恰恰相反。因为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将自身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还能够更好的与企业进行磨合,了解企业运行的基本模式,提早的进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学会人际交往。这些素质,将会是未来就业的有力武器。
2.3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21世纪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学校教学采用“工学结合”模式,使得企业能够及时的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样企业可以依据自身需要,培养所需的人才类型,同时在学生毕业的第一时间进行招聘,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3.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3.1影响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2]
由于“工学结合”过程中需要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这种状况不可避免的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的时间。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填鸭式”教学,同时,学生也可能因为实践操作过多,失去对课堂理论学习的兴趣,虽然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但是没有理论指导依旧一无是处。
3.2企业参与热情不够
虽然是“工学模式”,但是学校仍是教育的主体,这就导致企业轻视自身的责任,将所有的教育任务都留给学校,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提供一些资金帮助和实践场地,学校与企业的地位并不平等,学生在进企业实习时,企业也可能只是勉强接受,做做表面工作,学生并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3.3固有的教育模式阻碍工学结合的实施[3]
传统的应试教育虽然在不停的进行改革,但是换汤不换药,应试教育的弊端依旧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学校盲目追求高分,虽然是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高职院校,也难免会盲目跟风,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减少学生的实践机会,将学生束缚在课堂之上。这种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行。
4.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1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企业与学校应该处于平等地位,虽然学校担负着主要的教学责任,但是企业却是直接的受益人。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可以采取立法、监督等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对不积极参与的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