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脊椎动物种类变化情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脊椎动物种类变化情况
摘要: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共进行了二次综合科学考察:第一次1985年~1989年,第二次2005年~2007年。2008年和2014年保护区的物种新记录也有零星的研究报道。与第一次科学考察比较,近17年来,保护区脊椎动物发生了一定变化:鸟类增加了34种,兽类增加了27种,鱼类增加了6种,两栖类增加了3种,爬行类增加了4种。
关键词: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资源;物种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Q95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47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198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于1985年~1989年进行了首次科学考察,2005年~2007年进行了第二次科学考察,2008年~2016年保护区的物种新记录有零星的报道,主要涉及鸟类和两栖类。为了解保护区30多年来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为保护区管理、决策及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系在上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整理成文报道如下。
1自然概况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雷山、台江、榕江、剑河4县之间,总面积473平方公里,跨东经108°5′~108°24′,北纬26°15′~26°32′;保护区最低海拔为榕江县平阳乡小丹江村,海拔650米,最高峰雷公山顶,海拔2178.8米。雷公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18.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300~1600毫米之间。区内植被垂直分带明显,水平分异较小,海拔1350米以下为低中山地带性常绿阔叶林;1350~2100米为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100米以上出现山顶苔藓矮林(周正贤等,1989)。
2调查方法
2.1 鸟类资源调查
主要采用路线调查法进行。根据调查区域的环境情况和不同生境分布的连续性状况设置调查路线,使调查路线尽量覆盖不同生境,工作时沿调查路线以1.5~2公里/小时的速度步行穿越,目视和用10×42双筒望远镜观察计数沿线鸟类,记录所见鸟类的种类及其个体数,对部分已熟知其鸣叫声的种类,也根据听见的叫声进行记录。参考《贵州鸟类志》(吴至康等,1986)进行种类鉴定。
2.2 兽类资源调查
主要采用样线法、痕迹鉴定法和访问法进行调查。利用现有的小路,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布设。在沿样线调查穿越不同植被生境时,详细记录所见到兽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足迹、采食残迹、卧(窝)迹、粪便、毛发等,进行兽类种类的痕迹鉴定。访问法主要深入村寨进行调查访问,重点访问当地的老猎手和护林员等,还深入到集市,了解和调查商贩对皮张收购的情况及种类。种类鉴定依据《贵州兽类志》(罗蓉等,1993)。
2.3 鱼类资源调查
采集方式包括鱼网(撒网和拦河网)和垂钓采集、集市收购等。种类鉴定依《贵州鱼类志》(伍律,1989)。
2.4 两栖动物资源调查
主要采用样线法或样法,重点调查水塘、溪流和河谷附近,以及进入村寨找熟悉情况的村民进行访问了解。在样线调查时,还要根据地形、植被、河流走向等情况,在布设的样线外也进行扩展调查。种类鉴定依据《贵州两栖志》(伍律等,1987)。
2.5 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根据保护区的地形和植被分布情况,利用现有的小路和公路,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扩展。并到村寨进行访问调查和深入田边地角采集鉴定种类。标本鉴定依照《贵州爬行类志》(伍律等,1985)进行。
3结果
3.1鸟类物种多样性变化情况
第一次科考记录鸟类13目28科121种(周正贤等,1989),第二次科考记录鸟类14目31科154种(张华海等,2007),鸟类零星报道有1种(李筑眉等,2008)。增加了34种,即:海南虎斑?Z Gorsachius magnificus、普通?\ Buteo buteo japonicus、秃鹫 Aegypius monachus、白尾鹞 Circus cyaneus cyaneus、鹌鹑 Coturnix japonica、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鹰鹃 Cuculus sparverioides sparverioides、大杜鹃 Cuculus canorus fallax、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 saturatus、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普通夜鹰Caprimulgus indicus jotaka、冠鱼狗Ceryle lugubris guttulata、白胸翡翠Halcyon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