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徽地方戏曲.docx

发布:2017-04-23约1.13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 MERGEFORMAT 11 源于生活 历史悠久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安徽地方戏曲—黄梅戏调查 著名黄梅戏《天仙配》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但是有关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和它的诸多特色大家也许就不是太熟悉了。按照学校寒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趁着寒假,我回到了我的家乡安徽对黄梅戏进行了有关调查。 黄梅戏是 HYPERLINK /viewhtm \t /_blank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 HYPERLINK /subview/48906htm \t /_blank 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 HYPERLINK /subview/17885htm \t /_blank 安庆,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黄梅戏曾在2006年经 HYPERLINK /subview/17491htm \t /_blank 国务院批准列入 HYPERLINK /view/1150929.htm \t /_blank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们安徽人的骄傲与光荣。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特区等地,以及台湾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 HYPERLINK /view/17592.htm \t /_blank 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 HYPERLINK /view/126802.htm \t /_blank 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 HYPERLINK /view/257991.htm \t /_blank 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 HYPERLINK /subview/660261htm \t /_blank 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 HYPERLINK /view/257991.htm \t /_blank 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 HYPERLINK /view/660261.htm \t /_blank 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 HYPERLINK /view/1176778.htm \t /_blank 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从明 HYPERLINK /view/70071.htm \t /_blank 洪武十年(1377年)到1938年,黄梅县发生特大自然灾害103次,其中水灾65次,平均6年一次大灾害。水灾连年不断,清 HYPERLINK /view/2677.htm \t /_blank 乾隆、 HYPERLINK /view/660261.htm \t /_blank 道光年间最为突出,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御批的特大水灾就有12次,《圣谕》至今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 HYPERLINK /view/28947.htm \t /_blank 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 HYPERLINK /view/44070.htm \t /_blank 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 HYPERLINK /view/48906.htm \t /_blank 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