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空间数据库.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空间数据库 本章学习内容 空间数据库概述; 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传统的数据模型; 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语义数据模型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空间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和物理设计; GIS空间时态数据库。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空间数据库与一般数据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数据量大:地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要用数据来描述各种地理要素,尤其是要素的空间位置,其数据量往往大得惊人。 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紧密结合:不仅包含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与一般数据库中的数据性质相似),还有大量的空间数据,即描述地理要素空间分布位置的数据,并且这两种数据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应用面广:数据应用的面相当广,如地理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与规划、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市政管理、道路建设等。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数据库的主要特征 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方法通常有2种方式,数据库方法与文件管理方法相比,具有更强的数据管理能力。数据库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数据集中控制 2、数据冗余度小 3、数据独立性 4、复杂的数据模型 5、数据保护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数据库的系统结构 内模式:亦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库最内的一层,是对数据库在物理存储器上具体实现的描述。 概念模式:概念模式是数据库的总框架,是对数据库中关于目标存储的逻辑结构和特性、基本操作、目标以及目标与操作关系和依赖的描述,以及对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等方面的定义。 外模式:亦称子模式,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它属于概念模式的一部分,描述用户数据的结构、类型、长度等。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数据组织和管理的方式 字段:是可以定义数据的最小单位,也叫元素、基本项、数据项等。字段与现实世界实体的属性相对应,字段有一定的取值范围,称为域(Domain)。域以外的任何值对该数据项都是无意义的。 记录:由若干相关联的字段组成。记录是应用程序中输入–输出的逻辑单位。对大多数据库系统,记录是处理和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记录是关于一个实体的数据总和,构成该记录的字段表示实体的若干属性。 数据表:数据表是一给定类型的(逻辑)记录的全部具体值的集合。数据表用数据表文件的名称标识。一个数据表一般包含多个文件:数据文件、索引文件、备注文件等。 数据库:是比数据表更大的数据组织形式。数据库是具有特定联系的多个数据表的集合。数据库的内部构造是文件的集合,这些文件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不能孤立存在。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数据间的逻辑关系 数据间的逻辑联系主要是指记录与记录之间的联系。记录是现实世界中的实体表示。实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或多种联系,这样的联系必然要反映到记录之间的联系上来。数据之间的逻辑联系主要有3种: 1、一对一的联系(1∶1)。 2、一对多的联系(1∶N)。 3、多对多的联系(M∶N)。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地理空间是一个三维空间,其空间特性表现为四个最基本的客体类型 点实体 线实体 面实体 体实体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客体间空间联系的形式: 空间位置描述的是空间客体个体的定位信息; 空间分布是描述空间客体的群体定位信息,且通常能够从空间概率、空间结构、空间聚类、离散度和空间延展等方面予以描述; 空间形态反映空间客体的形状和结构; 空间关系是基于位置和形态的实体关系;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客体间空间联系的形式: 空间相关是空间客体基于属性数据上的关系; 空间统计描述空间客体的数量、质量信息,又称为空间计量; 空间趋势反映客体空间分布的总体变化规律; 空间对比可以体现在数量、质量和形态三个方面; 空间运动则反映空间客体随时间的迁移或变化。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客体之间的时间联系一般可以通过客体变化过程来反映。 有些客体数据的变化周期很长,如地质地貌等数据随时间的变化。 而有些空间数据则变化很快,需要及时更新,如土地利用数据等。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统一管理; 帮助用户查询、检索、增加删除和修改数据; 保障空间数据的独立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以利于改善对空间数据资源的使用和管理。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1) 实体(Entity):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 (2) 属性(Attribute):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 (3) 码(Key):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 (4) 域(Domain):属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