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3 摩擦力教案.doc

发布:2017-01-04约5.2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摩擦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知道通过实验如何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相关因素,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并公式F =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4.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1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预学 【预学内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静摩擦力的概念: 3.结合课本图3.3-1说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4.思考:静摩擦力是否就是物体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 5.静摩擦力的三要素: ⑴方向: ⑵大小: ⑶作用点: 6.滑动静摩擦力的概念: 7.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8.思考:是否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滑动摩擦力? 9.滑动摩擦力的三要素: ⑴方向: ⑵大小: ⑶作用点: 【预学疑难】 ——摩擦力,这种力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大家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那么大家是否还记得什么是摩擦力吗? 摩擦力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新课教学】 摩擦力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我们能切身的感受摩擦力. 演示实验:推桌子,桌子相对地面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刷子刷动的时候能看到刷毛弯曲,并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我们发现这两个实验中,互相接触的物体是相对静止的,那么互相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时,要怎样能产生摩擦力呢?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根据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发现,这时一定有一个力与推力平衡,这个力与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个力就是箱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准确的讲,推力与摩擦力并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可以讲桌子看作质点,这样就可以认为二者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样对于两个相互接触而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当它们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摩擦力我们称为静摩擦力. 1.静摩擦力 提出问题:现在,我们来分析下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师生探究:首先,既然静摩擦力是一种接触力,那么第一个条件就是,两物体之间要相互接触;接下来,如果接触面光滑的话,物体之间还会存在摩擦力吗?显然不可能,于是它的第二个条件就是接触面不光滑即粗糙;从静摩擦的定义我们来分析,一个放在水平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与地面之间有摩擦力吗?也不会有,因为二者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所以要产生静摩擦力,二者之间还必须有相对运动的趋势;除了这些就足够了么?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如果把它提起刚好对斜面没有压力,二者之间会产生静摩擦力吗?两物体间有弹力. 探究结论:我们会发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以下四点(或者说是三点): ①两物体之间要相互接触. ②接触面不光滑即粗糙. ③二者之间还必须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④两物体间有弹力. 我们说,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与作用点.静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的,那么它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那么静摩擦力它的大小呢? 学生探究:我们来看,稍微加大推动桌子的力,桌子还是不动,同样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时的桌子与地面之间的静摩擦力还跟推力的大小相等,只要二者之间没有产生相对运动,静摩擦力的大小就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与推力保持大小相等. 演示实验:实验探究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书本P57演示) 把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在拉力F增大到一定值之前,木块不会运动.在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下轻塞一个小纸团,可以随指针移动,并作为到达最大位置的标记,会发现当拉力达到某一数值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拉力会突然变小. 师生探究:怎样让摩擦力的测量更准确?具体说说实验操作的改进措施. 将这个实验进行操作方面的重新设计,将木块放在带毛巾的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钩在木块上并固定测力计不动,用手去拉动木块下面的木板,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受木板被拉动时的速度的影响,并可以比较准确的读出它的示数,测出摩擦力大小.这样就大大降低实验操作的难度,减小实验误差.如图: 换做力的传感器代替弹簧测力计来做这个实验. 探究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静摩擦力达到的最大值Fmax叫最大静摩擦力,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F静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即0 F静Fmax. 结论: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思考: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结论: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但它产生的效果一定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观看视频—“人走路”. 思考:静止的物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