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口语交际72页课件.ppt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口语交际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口语交际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口语交际第一章大学生与社会交际
转变,意味着变化,而变化应该从低级向高级迈
进。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大学生朋友们,你必然
面临着适应与转变。当你走过奋战的六月,走进
大学,这既是高中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无论
你期待还是排斥,无论你追逐还是逃避,无论你
兴奋还是沮丧。
总之,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新的人生篇章已经
开启。你必须面对现实,你必须学会转变,为自
口的职场人生做好准备。在中学,你只需要伏案
在大学你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
第一讲大学生与社会
什么是社会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社会不仅是我们生
存的环境,而且对我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有
很大的影响。
提起历史学习,人们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当你每天读书、看报、听新闻的时候,你的心中早已打开了一本历史百科全书,它为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帮助你正确理解每一件事情。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人类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这一切都是可供我们利用的材料。我们的将来,是我们凭借过去的材料和现在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读史可以明智。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平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历史教学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提高国民素质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恰恰是背道而驰的。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修养,是通过不断的熏陶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学习历史在这种品质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这种学科特征,产生了许多误解,因此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可以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但是这种道德水平和帮助人们更清楚地决策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不像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计算问题,简单的机械使用与维修等,容易让人看到它们的价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谚语就是人们重理轻文思想的反映。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招工和招公务员的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知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科目而花费太多的时间,社会上的人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这种不能创造现实利益和价值的知识。因此,历史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其次,是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以前几版是图文并茂了,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自会考制度实行以来,历史教材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编写得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而考试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试想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地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这种南辕北辙的教学与考试模式怎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奋发进取的求知意识呢?
最后,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造成历史学习的困难。会考制度实行后初中就不再学习地理,学生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历史本来就抽象,再失去了这个人物、事件赖以存在的舞台,那学历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没有几个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学生中听不懂国际新闻,读不懂世界文学名著的大有人在,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地名、人名识记不准,混淆不清,甚至不辨国别,不分时代,就是由于缺少了地理和历史这两个科学而便捷的工具。如在一次考试中,问“《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的是沙市、重庆、苏州还是杭州”,学生有选苏州的,有选杭州的,也有选沙市的,很明显他们是仅仅依靠记忆来做题的,书上写的是重庆,记住了就能选对,记不住就选错了。因为没有地理坐标,也就没有思维的余地,只好凭记忆来做题了。本来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精减了科目,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不健全的知识结构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还需要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