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子宫肌瘤【医学课件ppt】.ppt

发布:2018-04-18约2.45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宫内孕16周 * 左侧卵巢肿瘤示意图 * * * * * (1)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急性腹痛 (2)肌瘤红色变性:腹痛剧烈,伴发热 (3)粘膜下肌瘤排出宫腔时:因子宫收 缩引起痉挛性疼痛 (4)肌瘤较大压迫周围组织:产生坠痛 * 子宫肌瘤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 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肿瘤,多见于中年妇女,以30-50岁最常见,而20岁以下则少见。 * 发病情况:以往报告发生率约4-11%,但比实际发生率低。据尸解报告35岁以上妇女20%患有本病。目前诊断技术提高,如超声、宫腔镜开展,而临床不发现的而被发现,故发病率大大提高。 * 病因:确切病因不明。 临床资料表明: 1.好发于生育期妇女,发病后继续生长和发展;绝经后停止生长,甚至萎缩、消失。 2.拮抗孕激素药物治疗有效 这些均提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女性激素有关,尤其E关系密切。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 3.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25%-50%子宫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的异常,染色体异常。 * 病理: 一、巨检 1.实性球形肿块,表面光,与肌壁有明显界限; 2.假包膜; 3.假包膜上有供应肌瘤的血管,呈放射状,管壁缺乏外膜,受压后易引起血供障碍而发生变性; * 4.切面呈旋涡状、质硬、白色,但颜色和硬度同含纤维结缔组织多少有关:平滑肌多,色稍红、质较软;结缔组织多则呈白色、质硬; 5.数目和大小:常为多个分布。多者达225个,一般10个以内,大小不等,小者仅数mm,大者达数十公斤(45Kg)。 * 二、镜检 肌瘤由皱纹状排列的平滑肌纤维与结缔组织相互交织成漩涡状结构。 细胞大小均匀,呈卵圆形或杆状,核染色较深。 * 变性:肌瘤失去原有的典型结构时,称变性。 一.玻璃样变:最多见,剖面色苍白,旋涡状结构消失,呈透明样。 二.囊性变:进一步发展,液化形成囊腔,无色液体或胶冻样。 三.红色变性:瘤体增大、出血弥散于组织内,呈生牛肉样。多见于孕期。 四.肉瘤变:灰黑色、质脆,如生鱼肉样。 五.钙化 * 分类: 一.按肌瘤所在部位不同可分: 1.子宫体肌瘤,约占90%; 2.子宫颈肌瘤,约占10% * 二.依据肌瘤与宫壁关系可分: 1. 肌壁间肌瘤,约占60-70%; 2. 浆膜下肌瘤,约占20%, (1)带蒂浆膜下肌瘤; (2)游离性肌瘤; (3)阔韧带肌瘤。 3. 粘膜下肌瘤,10-15% 子宫肌瘤常以混合性多见,若上述两种或三种并存,称多发性肌瘤。 * 临床表现: 一.症状:子宫肌瘤的症状常 与生长部位、生长速度及变性有关。 1.月经改变 继发贫血 2.腹块 3.白带增多 4.压迫症状 5.腰酸、下腹坠胀、腹痛 6.不孕 * 二. 体征:体征与大小、位置、数目有关。 1、肌瘤>3个月孕时,腹部扪及质硬不规则包块; 2、肌瘤<3个月孕时,妇检可以发现。 ? * 三.辅助检查: 1.B超 2.探针探测宫腔深度及方向 3.宫腔镜检查 4.腹腔镜 5.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 诊断、鉴别诊断 一.诊断:根据病史、体征、辅助检查不难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增大子宫鉴别 (1)妊娠子宫 (2)子宫腺肌病 2.卵巢肿瘤鉴别:尤其是有蒂的浆膜下肌瘤 3.盆腔炎性包块 4.子宫畸形、双子宫、残角子宫 * 治疗: 原则 —依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及肌瘤大小等全面考虑。 治疗有两种方案—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 一.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1.随访观察:肌瘤小、无症状,无需治疗,尤其近绝经期妇女,绝经后肌瘤萎缩或消失。 每3-6月一次。 * 2.药物治疗:适应征 (1) 肌瘤2月孕大小,症状不明显或轻 (2) 近绝经年龄 (3) 全身情况差不能胜任手术者 * (4) 药物种类: A. GnRH-a:抑制FSH和LH的分泌 使E至绝经水平,缓解症状并抑制肌瘤生长使其萎缩。 B.拮抗孕激素药物 米非司酮 C.雄激素 机理、常用药物(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酮) D.抗雌激素药物 三苯氯胺 10mgBid×3-6月 E.其它 桂枝茯苓胶囊等 * 二.手术治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