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在养生中的运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经络学说在养生中的运用
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的通路。经络通过其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和连属部三部分组成。经脉分正经、奇经和经别三类。正经,指经脉的主要部分。有十二条,称十二正脉。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有固定的起止点、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上有一定的规律,与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并有阴经、阳经的表里配合。另外还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别络、浮络、孙络等。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联络作用,发挥着整体协同功能,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机体一旦发生疾病,经络系统则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因此,可以根据疾病出现症状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分布和所属的脏腑,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用来指导针灸、推拿、饮食、药物等养生治疗方法。
人体经络有什么功能?
经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①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成,它们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 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有机配合、相互联系,主要是依靠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实现的,即通过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的纵横交 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奇经八脉联系沟通十二正经;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从而使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表里、上 下彼此间紧密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体。比如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连目系,其别络上行于舌;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上连目系,环绕阴器等。 ②通行气血,濡养脏腑肢体: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之所以能通达全身,是以经络为其道路。故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③感应传导作用:经络系统对针刺或其他刺激有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针刺时的“得气”(患者针下的酸麻胀痛感,行针者感觉针下的沉紧感)和“行气”(经气沿经脉传导)现象,即是经络感应传导的表现。 ④调节人体功能平衡: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使人体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当人体发生疾病,出现气血不和,阴阳失调时,通 过施以针灸等治疗方法,可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恢复健康。实验证明,针刺有关经络穴位,可对脏腑功能产生双向调节作用,即对亢奋的产生抑制作用, 对低下的产生兴奋作用,使之恢复正常功能状态。
经络学说在养生中的运用
经络学说在养生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正常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当机体发生某些不适,经络也是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比如皮肤肌 表感受风寒,出现发热恶寒,头身痛等症,如果表邪不解,病邪循经内传于肺,就会出现咳嗽咯痰等症。内脏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在某些肢体官窍上出 现相应的症状表现。比如肝的经脉布两胁,所以肝病可以出现两胁痛;胆的经脉入耳中,所以胆火上扰可致耳鸣、耳聋等。而且脏腑有病,可以通过经络相互影响, 如肝病可以通过经络影响脾胃,出现食欲不振、呕吐暖气、腹痛腹泻等症;心火炽盛,可以通过经络下移小肠,出现小便短赤涩痛等症。
运用经络学说诊断病症
经络学说还可以运用于病证的诊断,如肝的经脉布两胁,故凡两胁疼痛,可诊断为肝的疾病;胃的经脉入上齿中,大肠的经脉入下齿中,故凡齿龈肿痛,出血口臭,可诊断为胃肠积热等。另外,还通过穴位压痛诊断,某些脏腑疾病在某经络循行部位上,特别是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会出现明显的压痛,或有结节状、条索状的反应物。因此,通过触压这些部位的异常变化,就可以协助诊断疾病。如肺脏有病时,可在肺俞穴上出现结节,或在中府穴上有压痛;肠痈(阑尾炎)患者,可在阑尾穴处找到压痛点等。
针灸、推拿养生和经络有何关系?
针灸、推拿养生的理论依据即是经络学说,穴位的选取,必须首先依据经络学说进行辨证,断定属于何经后,再循经取穴,进行针灸和推拿等操作。例如对于头痛的调理,除局部取穴外,还可循经远端取穴,加强疗效。若是前额头痛,病在胃经,可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肝病,可取足厥阴肝经的期门穴等。
从经络学上衍生出的治病方法
古代医家及养生家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脉所具有的特殊选择治疗作用,创立并形成了“药物归经”理论和“引经报使”理论。 这些理论又反过来指导着养生、治疗的分经用药和某些引经药的使用。如头痛一证,属太阳经的可用羌活,属阳明经的可用白芷,属少阳经的可用柴胡。因为羌活归 太阳经,白芷归阳明经,柴胡归少阳经。而且目前人们又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创立和发展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