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病理标本检查和取材的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docx

发布:2025-04-08约3.85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病理标本检查和取材的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

??一、制度

(一)目的

规范病理标本检查和取材的操作,确保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医院病理科对各类病理标本的检查和取材工作。

(三)标本接收制度

1.病理标本由专人负责接收,接收时认真核对标本来源科室、患者姓名、住院号、标本类型、标本数量等信息,确保与送检申请单一致。

2.对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如标本标识不清、标本固定不当等,及时与送检科室沟通,要求重新送检。

(四)标本登记制度

1.建立标本登记本,详细记录标本接收时间、来源科室、患者信息、标本类型、标本数量、标本处理情况等。

2.登记信息应准确、完整,便于查询和追溯。

(五)标本保存制度

1.标本接收后,应及时固定于合适的固定液中,固定液的量应充足,一般为标本体积的510倍。

2.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左右,特殊标本(如骨髓穿刺标本)可适当延长固定时间。

3.固定好的标本应妥善保存,防止标本丢失或损坏。

4.定期检查标本保存情况,如固定液是否充足、标本是否有异味等,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六)取材制度

1.取材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各种标本的取材方法和要求。

2.取材前应认真核对标本信息,确保取材的准确性。

3.取材应全面、准确,选取病变典型部位和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块,避免遗漏重要病变。

4.取材组织块大小适中,一般为1.0cm×1.0cm×0.2cm左右,尽量保证组织的完整性。

5.取材过程中应避免挤压、损伤组织,确保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6.取材后应及时将组织块放入脱水盒中,并做好标记,标明组织块的部位、患者信息等。

(七)病理诊断报告制度

1.病理诊断报告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病理医师签发。

2.病理医师应认真阅片,结合临床资料,做出准确的病理诊断。

3.病理诊断报告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标本类型、病理诊断结果、建议等内容,报告内容应准确、规范、完整。

4.对于疑难病例,应组织科内会诊或邀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5.病理诊断报告发出后,应及时归档保存,以便查询和回顾。

(八)质量控制制度

1.定期对病理标本检查和取材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标本接收、登记、保存、取材、诊断等环节。

2.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不断提高病理诊断的质量。

3.参加外部质量评价活动,与其他医院病理科进行比对,发现差距,持续改进工作。

(九)安全制度

1.取材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2.取材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分类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3.定期对取材室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环境整洁。

4.对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物品应妥善保管,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使用。

二、流程

(一)标本接收流程

1.送检科室将病理标本送至病理科标本接收处。

2.接收人员核对标本来源科室、患者姓名、住院号、标本类型、标本数量等信息与送检申请单是否一致。

3.检查标本固定情况,如固定液是否充足、标本是否完全浸没于固定液中。

4.对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填写标本拒收单,注明拒收原因,及时与送检科室联系,要求重新送检。

5.对符合要求的标本,在标本登记本上详细记录接收信息,并在标本上贴上唯一标识。

(二)标本登记流程

1.根据标本接收信息,在标本登记本上依次记录标本接收时间、来源科室、患者姓名、住院号、标本类型、标本数量、标本固定时间等。

2.将登记信息录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准确、完整,便于查询和统计。

(三)标本保存流程

1.将固定好的标本放入标本柜中,按照标本类型、患者信息等进行分类存放。

2.定期检查标本保存情况,如固定液是否减少、标本是否有霉变、异味等。

3.若发现固定液减少,及时补充固定液;若标本出现异常情况,如霉变、异味等,应及时处理,并记录处理情况。

(四)取材流程

1.取材人员根据病理检查申请单和标本信息,从标本柜中取出相应标本。

2.在取材台上对标本进行再次核对,确认标本信息无误。

3.按照标本类型和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取材部位和方法。

4.使用锋利的取材刀,准确切取组织块,组织块大小适中,避免挤压、损伤组织。

5.将切取的组织块放入脱水盒中,在脱水盒上标明组织块的部位、患者信息等。

6.取材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标本和废弃物,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7.取材完成后,清理取材台,做好取材记录,记录取材时间、取材人员、标本信息、取材部位、组织块数量等。

(五)病理诊断流程

1.技术员将取材后的组织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