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技术.docx
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技术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矿山开采及其他各类工程建设活动日益频繁,由此导致了大量山体植被遭到破坏。破损山体不仅影响了生态景观,还引发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破损山体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植被恢复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破损山体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矿山及其他工程对山体植被的破坏形式
(一)直接破坏
矿山开采过程中的露天挖掘、爆破作业等直接摧毁了山体原有的植被覆盖。例如,露天煤矿开采时,大面积的表土被剥离,植被根系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植物无法生存。同时,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和飞石也会对周边植被造成直接损伤,许多树木被震倒、折断,草本植物被掩埋或砸毁。
(二)间接破坏
1.土壤结构破坏
工程活动导致山体土壤结构改变,土壤孔隙度降低,通气性和透水性变差。这使得植物根系难以正常生长和呼吸,影响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例如,在一些采石场,大量的岩石碎屑堆积在山体表面,形成了一层紧实的覆盖层,阻碍了雨水的下渗和土壤中空气的交换,不利于植被的扎根和生长。
2.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后,山体坡面的抗侵蚀能力减弱,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大量的表层土壤被冲走。水土流失不仅带走了土壤中的养分,使土壤肥力下降,还导致岩石裸露,进一步加剧了植被恢复的难度。长期的水土流失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3.水源涵养功能受损
山体植被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作用,能够截留雨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从而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矿山及其他工程破坏山体植被后,水源涵养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区域内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周边地区的用水安全和生态平衡。
三、破损山体植被恢复的目标与原则
(一)恢复目标
1.生态功能恢复
重建植被群落,恢复山体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2.景观修复
通过植被恢复和地形整治,使破损山体的景观得到改善,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提升区域的生态景观价值。
3.土地可持续利用
使破损山体土地能够重新具备农业、林业、牧业等利用价值,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恢复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破损山体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破坏程度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植被恢复技术和植物品种。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选择耐旱、耐瘠薄的植物;在酸性土壤地区,应选择耐酸性植物。
2.生态系统整体性原则
注重恢复山体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植被、土壤、水文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治理。不仅要恢复植被,还要改善土壤质量,修复水文循环,促进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良性循环。
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
对于破损山体,应先从条件较好、恢复难度较小的区域开始进行植被恢复,逐步推进到难度较大的区域。在恢复过程中,要根据植被生长情况和生态系统恢复进程,适时调整恢复措施,确保恢复工作稳步推进。
4.经济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原则
在选择植被恢复技术和植物品种时,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选择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植物,如经济林、药用植物等,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要避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确保植被恢复工作符合生态保护要求。
四、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技术
(一)植被恢复前期准备技术
1.坡面稳定性评估与治理
在进行植被恢复之前,首先要对破损山体的坡面稳定性进行评估。对于存在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的坡面,要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如挡土墙、护坡堤、削坡减载等,确保坡面稳定,为植被恢复创造安全条件。
2.土壤改良技术
由于矿山及其他工程破坏后的山体土壤往往肥力低下、结构不良,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常见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施肥、添加土壤改良剂、客土等。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添加土壤改良剂如腐殖酸、泥炭土等,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客土则是将其他地方的优质土壤运至破损山体,替换原来的贫瘠土壤,为植被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3.植被调查与规划
对破损山体及其周边地区的植被进行调查,了解原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分布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恢复目标和原则,制定合理的植被恢复规划,确定植被恢复的模式、植物品种选择、种植布局等。例如,对于一些坡度较缓的矿山废弃地,可以规划建设生态林;对于坡度较大的坡面,则适宜采用种草、灌草结合等方式进行植被恢复。
(二)植被恢复工程技术
1.植被建植技术
播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