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探讨.doc

发布:2017-06-04约4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研究   摘 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结合当前国家发展的新形势和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完善学生的培养机制,探索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之路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19 -02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发展趋势,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几年,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度增长,使得大学生就业的形式越来越严峻。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鼓励大学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在社会各界大力倡导下,大学生创业热情也在不断高涨。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在3年左右,创业艰难可见一斑,大学生往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成功者需要的是跨界的整合能力,创业者需要考虑银行融资,团队协调协作,公司管理等诸多方面。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高等院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增强大学创业的可持续性,提高创业的含金量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培育方案,理论和实践研究也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很多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了政策、资金短缺、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进展缓慢。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在不断借鉴、研究和革新的过程中逐步地完善高校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加强对大学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养,也需要加强校校之间、校企之间以及与国外高校密切合作,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构建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体系 (一)转变创业教育的理念 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对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有重要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应该从如何培养大学的创业能力入手,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的结合。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抓住知识不放的人容易被淘汰,但创新创业能力不会过时。所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从传统的知识培养转向能力培养,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才为中心转移,把人才培养引向新思路 (二)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各业已经融会贯通,未来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下,高校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别会逐渐模糊。高校在培养普适人才的基础上,应把各专业协同起来,统筹资源,打通学科环、学院环、学校环、技术环、创业环,产生“环环相扣”的正效应,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链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要紧密结合起来,以案例分析、企业实习、模拟创业为主,鼓励学生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 (三)注重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结合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正逐步迈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由于资源不足,缺乏对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中心的,它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播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要转变观念,加强实践的环节,提供实践机会,要与科研、社会相渗透,产学研相结合 (四)完善学生的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是高校职能的重中之重,根据创新人才发展的需要,完善学生的培养机制。一是在创业教育中,可以探索尝试“双导师制”“多导师制”让学生不仅在原校,还可以在合作培养学校、企业有自己的导师。而且导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项目方向进行“量身搭配”。例如,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以“三链复合”“3S模式”“金字塔模式”构建全新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体制,破解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机制、体制障碍;二是跨学院的学科学分互认。学生的创业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高校可以探索各个专业学科甚至是跨学院的学科学分互认,甚至于其他高校的学分互认制度,让更多创新人才从中受益。学生参加一些校内校外项目、比赛获奖后,高校可以按照教务处的相关规定获得相应的“自主个性化学分”,在评奖评优中也可以优先考虑,甚至在保研中优秀学生也可以获得加分资格 (五)优化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体系 改革与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把未来创业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技能等和专业课程结合,注重渗透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