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口腔念珠菌病 (oral candidosis)ppt课件.ppt

发布:2018-07-30约1.57千字共5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原因:真菌感染 义齿的材料 上颌义齿下颌义齿 吸附力;唾液抗体;结触面积 急性假膜型 急性红斑型 (抗生素口炎)  (萎缩型) 慢性肥厚型 (增殖型念珠 菌口炎) 慢性红斑型  (义齿性 口 炎) 年龄 新生婴儿多见,出生后2-8天内发生。 成年人 有消耗性疾病 成年人 成年人 部位 颊、舌、软腭、唇 颊、口角、舌背 颊、舌背及腭部 上颌义齿腭侧腭、龈粘膜 表现 粘膜充血,散在白色柔软的小斑点或斑片,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粘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 婴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全身症状较轻。少数可蔓延至食管和支气管。 粘膜充血糜烂、舌背乳头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 患者有味觉异常或丧失、口腔干燥,粘膜灼痛。 念珠菌性白斑。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类似粘膜白斑。腭部粘膜呈乳头状增生。 粘膜亮红色水肿或黄白色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 念珠菌性口炎 念珠菌性唇炎 念珠菌性口角炎 临床医学于波心房选择性钠通道阻滞剂在房颤中的应用颅内非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基础医学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的临床指引泌尿生殖道感染衣原体检测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口腔念珠菌病 (oral candidosis) 口腔念珠菌病是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 病 因 白色念珠菌: 圆形或椭圆形,在室温或37℃孵育 1-3日可长出菌落,呈奶油色、表 面光滑;不耐热,喜酸恶碱; pH为4-6。 正常人的带菌率:  口腔 80%, 肠道 50%, 阴道 20%~30% 水果、奶制品等食物有念珠菌寄生。 新生儿出生2天口腔有念珠菌。 接触感染 发病机制 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 机会性感染或条件性感染。 病原体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数量、入侵途径与机体的适应性、机体的抵抗性等。 白色念珠菌的毒力  菌体的形态:酵母样念珠菌并无致病性,发         育成菌丝形才有致病性。   菌丝―组织的穿透能力  粘附力:粘附力与毒力成正比,菌的类型、       菌的形态;  侵袭酶:磷脂酶A、溶血磷脂酶、细胞外酸       性蛋白酶 表面受体: 白色念珠菌表面有补体C3片断的受体,可逃避吞噬作用; 糖皮质激素-性激素粘着蛋白,口腔和阴道念珠菌的感染率增高; 宿主的防御功能 免疫功能:细胞免疫 血清铁、锌的代谢; 血清抑制因子: 非抗体调理素,使念珠菌聚集易被吞噬; 新生儿存在; 肝病、糖尿病时下降。 葡萄糖和维生素A: 血液和唾液的葡萄糖浓度升高可促进念珠菌的生长; 维生素A缺乏,上皮组织干燥增生、过度角化,抵抗力下降,利于念珠菌的生长; 机械屏障 医源方面的因素 抗生素的应用: 细菌与真菌的共生作用; 抗生素可增加念珠菌的毒性; 抗生素对机体有毒性作用。 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 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吞噬功能; 抗感染的能力下降; 对念珠菌的敏感性增加。 白色念珠菌感染与白斑的关系 在白斑病中起着原发性的作用 白色念珠菌性白斑对抗真菌治疗反应迅速; 病理变化恒定; 抗原或菌体的存在; 免疫缺陷; 动物实验。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按病变部位分为: 念珠菌口炎 念珠菌唇炎 口角炎 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 艾滋病相关性白色念珠菌病 念珠菌性口炎 (candidal stomatitis) 急性假膜型 急性红斑型 慢性肥厚型 慢性红斑型 急性假膜型 9个月婴儿 1岁 急性红斑型 慢性肥厚型 慢性红斑型 (托牙性口炎) 临床医学于波心房选择性钠通道阻滞剂在房颤中的应用颅内非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基础医学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的临床指引泌尿生殖道感染衣原体检测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