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失衡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理失衡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心理失衡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29例,B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A组患者在B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失衡护理,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心理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A组患者的心理失衡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心理失衡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失衡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整体效果较好。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护理;心理失衡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254-02
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不易治愈、易复发、易感染的特点,且预后质量较差,易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退以及肝癌等[1]。患者受到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压力的影响,均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失衡情况,给正常的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2]。笔者对我院收治的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心理失衡护理,预后质量较好,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29例,其中,A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17~57岁,病程2~23年,轻度8例,中度12例,重度9例;B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18~58岁,病程3~25年,轻度7例,中度14例,重度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等资料方面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实施心理失衡护理,首先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失衡状态进行了解,其心理失衡主要来自自身、社会以及家庭等方面,针对不同方面实施不同的护理对策,具体护理对策如下:
1.2.1 自身压力护理
护理人员邀请治疗成功的患者对患者现身说教,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增强治疗自信心;对患者培训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相关知识,告知其疾病的发展、演变规律,使患者及家属掌握疾病治疗知识;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拥有健康生活方式。
1.2.2 家庭压力护理[3]
对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后,使患者家属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进行讲述,缓解或者消除患者家属自身的恐惧心理。
1.2.3 社会压力护理
走进社区,运用举办讲座、发放健康手册以及现场咨询等方式,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
1.2.4 人性化护理
护理人员运用自身高水平的能力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其能够增强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定期组织患者及家属了解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预防以及治疗知识;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指导其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护理人员要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运用微笑、点头以及抚摸等方式,并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动作、仪态以及表情等,获取患者的信任,进而能够有效起到缓解患者压力、使其安心治疗的效果。
1.2.5 健康教育指导
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和人们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具有密切关系,因此,需要加强对乙肝患者的关爱,深入到居民社区、学校等地方,举办形象化、多层次性以及多形式的讲座,为其发放健康处方,有效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加大社会的支持力度,与药物治疗作用相比,其效果更为明显。另外,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要和患者家属以及工作单位加强联系,为患者制定家庭护理方案,并加强随访,确保患者出院后也能获得较好护理。
1.2.5 缓解患者经济压力
有调查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失衡还受到医疗费用因素影响,由于其具有治疗周期长的特点,看病费用较高。如患者失业或者因病休假等,均会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经济收入,医疗费用成为最大经济负担。因此,为有效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医院要运用新传染病防治法救助经济困难的患者,且还要合理用药、收费、检查,保证医疗费用的透明性和公开性,防止出现乱收费的现象。
1.2.6 转移患者注意力,构建良好环境
根据患者自身的兴趣爱好,鼓励患者倾听轻松、愉快的音乐,保持良好的心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娱乐活动,如聊天、看报纸、看电影等。
1.3 观察指标[4]
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失衡状况进行评价。主要分为四个级别,无抑郁:n小于52;轻度抑郁:n小于62,大于或者等于52;中度抑郁:n小于72,大于或者等于62;重度抑郁:n大于或者等于7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