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docx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2.课程英文名称:Pathophysiology
3.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4.授课对象:[专业名称]本科学生
5.学分/学时:[X]学分,[理论学时+实验学时]学时,其中理论学时[X],实验学时[X]
6.课程目标:
使学生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病理过程,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培养学生运用病理生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医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疾病概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机制
2.教学要求:
掌握病理生理学的概念、任务和主要研究方法。
熟悉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
了解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6学时)
1.教学内容:
水、钠代谢紊乱:脱水(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中毒、水肿
钾代谢紊乱:低钾血症、高钾血症
镁、钙代谢紊乱:低镁血症、高镁血症、低钙血症、高钙血症
2.教学要求:
掌握水、钠、钾代谢紊乱的概念、原因和机制。
熟悉水、钠、钾代谢紊乱的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
了解镁、钙代谢紊乱的原因、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酸碱平衡紊乱(6学时)
1.教学内容:
酸碱平衡的调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2.教学要求:
掌握酸碱平衡的概念、调节机制和常用指标的意义。
熟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和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特点和判断方法。
缺氧(4学时)
1.教学内容:
缺氧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2.教学要求:
掌握缺氧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和防治原则。
发热(4学时)
1.教学内容:
发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发热的时相和热代谢特点
发热的处理原则
2.教学要求:
掌握发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熟悉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了解发热的时相和热代谢特点及处理原则。
应激(4学时)
1.教学内容:
应激的概念、病因和应激原
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应激时机体的细胞和分子反应
应激与疾病
2.教学要求:
掌握应激的概念、病因和应激原。
熟悉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和细胞分子反应。
了解应激与疾病的关系及防治原则。
休克(6学时)
1.教学内容:
休克的概念、病因和分类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机制: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
休克时细胞代谢障碍和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的防治原则
2.教学要求:
掌握休克的概念、病因和分类。
熟悉休克的发展过程及机制。
了解休克时细胞代谢障碍和器官功能障碍及防治原则。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4学时)
1.教学内容:
DIC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DIC的分期和分型
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DIC的防治原则
2.教学要求:
掌握DIC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熟悉DIC的分期和分型。
了解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防治原则。
缺血再灌注损伤(4学时)
1.教学内容: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病因和条件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2.教学要求:
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病因和条件。
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及防治原则。
心功能不全(6学时)
1.教学内容:
心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和诱因
心功能不全时心脏的代偿反应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2.教学要求:
掌握心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和诱因。
熟悉心功能不全时心脏的代偿反应和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了解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呼吸功能不全(6学时)
1.教学内容:
呼吸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呼吸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