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心理物理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三章 心理物理学 传统心理物理法 感觉阈限测量(重点) 阈上感觉测量 信号检测论(重点、难点) Print Page 感觉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测量的方法 最小变化法 恒定刺激法 平均差误法 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论的由来 信号检测论的统计学原理 信号检测论的二个独立指标 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心理量表 顺序量表 等距量表 比例量表 心理物理学(1)Psychophysics 1860年《心理物理学纲要》出版——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定义:就是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物理量是指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心理量是指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 心理物理学(2)Psychophysics 心理物理学的先驱是G. T. Fechner(1801-1887)。 一百多年来,心理物理学方法不断发展,但它的中心问题仍然是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问题。 心理物理学方法所处理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感觉阈限的测量; 阈上感觉的测量,也就是心理量表的制作。 自从本世纪50年代,W. P. Tanner, Jr.和J. A. Swets把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SDT)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来,又为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 一、感觉阈限的测量 1846年E. H. Weber发表了他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明了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通常用 △I/I = k 表示。在这里,△I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强度,k是小于1的常数。K也称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不同感觉道的韦伯分数是不同的。后来,Fechner把这个 关于差别阈限的规律称为韦伯定律(Weber Law)。 (二) 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 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有三种 最小变化法 恒定刺激法 平均差误法 应特别注意这三种方法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1、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最小变化法(1)绝对阈限的确定 反应变量的测量 绝对阈限的确定 误差及其控制 最小变化法——差别阈限的确定 阶梯法 是最小变化法的一种变式 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程序连续进行。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开始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一定梯级来减少刺激强度。 各转折点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2、恒定刺激法 刺激通常都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绝对阈限的计算方法: 1、直线内插法 2、平均Z分数法 3、最小二乘法 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1) 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组成一对刺激。每对刺激按随机方式呈现,要求被试将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进行比较,只允许作两类回答:“重”或“轻”。每个刺激都和标准刺激比较100次。标准和比较刺激相继呈现,其中50次标准刺激在前,50次标准刺激在后。 75%的差别阈限 上限——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下限——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75%次感觉轻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差别阈限=IU/2=(上限-下限)/2 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2) 允许被试做3种回答,即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时,被试可以回答“重”、“轻”和“相等” 被试的态度影响相等地带的大小: 如果被试十分自信,说相等的次数就会很小,结果相等地带也就很小,导致差别阈限也小;反之,差别阈限较大。 在用恒定刺激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呈现的,这就可能产生时间误差。如主观相等点小于标准刺激,就产生负的时间误差。反之,就产生正的时间误差。 3、平均差误法(1) 这个方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 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