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课件(共30张课件).pptx
中国的灯笼起源于汉朝初年,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经过历代灯笼艺人的继承和发展,灯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从造型上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笼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灯
笼;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60年代初期表现延安生活的名篇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在新时期创作了《天涯》《忘年》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震碎了许多文人墨客们心中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含作者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这使得吴伯箫感到十分愤慨,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坚持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用以排解满腔的愤慨。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激越着爱国的热情,即使是在加快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里,也充满着这种爱国的激情。《灯笼》正是这一时期这种情感的具体表现。;积累词语;积累词语;2我联想到早年许多与灯笼相关的事件。;母接灯笼的母子缘;温情
村头挂灯的游子缘;暖情
张灯结彩的元宵缘;忘情
垂珠联珑的家族缘;悲情
朱红纱灯的书法缘;雅情
幽悄深宫的家国缘;愁情
挑灯看剑的英雄缘;豪情
马前一卒的现实缘。壮情
这是由个人到国家、由小到大、由历史到现实的顺序写的“缘”。;2、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3、请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运用排比,连用五个“想起”,将“我”由灯笼引起的一系列回忆娓娓道来,将“我”回忆中最美好的乡村风俗呈现在读者眼前,令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挤”有什么表达效果?;“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怎样理解“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1、第1段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第4段用一句话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自由读10-11自然段,思考:关于宫灯的想象和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4、请同学们分析结尾段的作用。;5、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何作用?;6、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有怎样的变化?
;课堂小结;体会情感变化;1.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具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
2.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3.虚实结合。
在作者所记述的许多灯笼中,母亲为“我”上下灯学做的纱灯,为了还愿在村头高挑的那挂红灯,唐明皇在东宫建的灯楼,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等,都是实写;而对宫灯翠羽流苏的想象,则是虚写。;拓展延伸;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课堂练习;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箫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这句话的寓意是什么?(2分)
2.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3.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联系全文,说说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与态度。;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