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货币政策调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1章 货币政策调控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1. 含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 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
2构成要素:①货币政策工具;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③货币政策目标;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图示 货币政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货币政策目标内容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亦称货币政策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
2.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
(1)稳定币值。即稳定货币的价值,也即稳定物价。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适的经济增长速度。
(3)充分就业。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即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4)平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
实现宏观经济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3.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统一与矛盾
除了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统一外,其他方面矛盾:
*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
*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稳定币值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
*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
*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
菲利浦斯曲线
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英国经济学家W ·菲利浦斯研究了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指标)
1. 中介指标的涵义及其特征
*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取的操作对象。
*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①可测性。即央行能对这些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
②可控性。即央行可以较有把握地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
③相关性。即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
④抗干扰性。即中介指标应能较正确地反映政策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2.中介指标的作用
货币政策作用具有滞后性和动态性,因而有必要借助于一些能够较为迅速地反映经济状况变化的金融或非金融指标,作为观察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信号;
为避免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需为货币当局设定一个名义锚(nominal anchor,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参照变量),以便社会公众观察和判断货币当局的言行是否一致。
3.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1)货币供应量
* 优点:
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②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
③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
④抗干扰性强。即作为内生变量的货币供给量与作为政策变量的货币供给量,在变化方向上不一致的。
* 缺点:
①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
②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存在有一定的时滞。
③金融创新使货币供给量的层次界限日益模糊
(2)利率
优点:
①利率能够反映货币和信用的供求状况及其相对变化;
②可控性较强。中央银行能应用货币政策工具较有效控制;
③可测性较强。利率数据可以及时获得;
④相关性较好。与各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较高。
缺点:
抗干扰性差。作为经济内生变量的利率与作为政策变量的利率,在变化方向上是一致的。如果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标,就会使利率的政策效果与非政策效果互相混淆,使中央银行无法确定其政策是否奏效,或者在政策尚未奏效时就误认为已经达到了目的,从而中止政策的执行。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演变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多数国家中央银行都以货币供给量作为其直接操作对象;而进入90年代以来,转而采用利率。原因在于8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等使各层次货币供给量之间的界限更加不易确定,使得基础货币的扩张系数失去了以往的稳定性,结果是中央银行失去了对货币总量的控制,故而重新采用利率作为中介指标。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变化
1978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主要是贷款额度的控制。
1980年引入了差额控制的货币调控中间目标。
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