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加快推进威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doc

发布:2017-08-12约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加快推进威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摘 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威海市在山东省率先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本文通过对威海市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威海市的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不足,探求加快推进威海市新型城镇化的对策。 关键词:威海 城镇化 问题 对策 一、威海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由1999年的41.7%提高到去年年的58.7%,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荣成、文登、乳山三市全部位居全国百强县,全市有11个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超出全省10.4个百分点。在2011年全省城镇化发展报告中,威海城镇化质量指数位居全省第2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人口就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六大要素指标均居全省前3位。力争”十二五”期间,威海市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二)顺利完成城中村改造工程。自2007年开始大规模实施的城中村改造工程,成为威海和谐城乡建设行动中的一大亮点。经过三年集中攻坚,市区77个城中村完成拆迁31339户、342.2万平方米,到目前已有2.4万户、7.2万人回迁新居,过上真正意义的城市生活。标志着威海在全省率先解决了城中村问题。通过城中村改造,为城市的发展腾出了新的空间,城市功能有了新的提高和完善。 (三)组合型城镇体系初步形成。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积极构筑”一群三轴一带”的城镇空间格局。”一群”,是指以威海市区为中心,荣成、文登、乳山市区和石岛管理区为区域中心,形成组合型城镇集群,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全市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三轴”:一是形成威海城区-文登市-乳山市发展轴,逐步成为我市与青岛、烟台市对接的重要依托;二是形成威海城区-荣成市-石岛管理区发展轴,强化沿海地带之间的经济联系;三是形成文登市-荣成市发展轴,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由沿海向我市内陆地区聚集。”一带”,是指以分布在千公里海岸线上的21个镇为依托,组成沿海千公里城镇群带,推动全市小城镇快速健康发展。 二、威海市的城镇化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城乡发展仍不平衡。城乡、区域不协调的矛盾尚未消除,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差距明显。小城镇不同程度地存在水、电、路、气、暖、环保等设施建设滞后于城镇发展的问题。全市50个镇中,集中供气人口普及率为33.4%,集中供暖普及率仅为8%,仅有16处污水处理设施。 (二)城镇规划建设的水平还不够高。尽管城市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城市规划层次、建筑物设计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设详规尚不完善,建筑风格与文化元素的融合还不到位。执行规划的严肃性还不够,拉链工程、插缝建设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基础设施支撑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保障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瓶颈制约,特别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扩容的压力越来越突出。 (四)城乡综合环境有待进一步整治。还存在着一些与人居城市、环保城市、卫生城市不相称的薄弱环节,水源地、河道和入海口的污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整治,机动车尾气、扬尘污染还有待进一步控制,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有待进一步治理。 三、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配置资源、拓展空间,解决好城镇发展布局问题。战略布局也是生产力,布局好了可以事半功倍,布局不好难免多走弯路。要根据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合理安排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是以小城镇为重点,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 大力发展小城镇,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从我市的情况看,一个中心城市、四个副中心城市的格局基本确定,中心城市已发展到大城市的规模,副中心城市也都进入快速膨胀期,当前的重点是研究小城镇的发展问题。在全市49个建制镇中,不足3万人的有27个,占全市的55%,占全省的12%,这两个比例在全省都是最高的,说明我市的城镇布局分散,整体规模偏小,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2、以中心城市为龙头,整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区域资源。 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小城镇,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协调发展。近年来,威海市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四个层面,进一步完善了规划体系。树立全市”一盘棋”的观念,发挥好衔接点、中间带的功能,一面对接中心城市,一面对接小城镇,实现区域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二)积极落实政策,健全机制,解决好农村人口转移问题。 城镇化的本质是让农村人口进城,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建市初期我市有211万农村人口,经过20多年的转移,还有104万人生活在农村。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再高,如果没有统筹解决好农民问题,那么也是有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