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际贸易理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提出 的。大卫李嘉图与亚当·斯密相隔大约三四十年 ,是英国产业革命深 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 。1815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谷物法》,导致粮 价上涨 、地租猛增 ,严重地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工业资 产阶级和土地贵族阶级围绕《谷物法》的存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 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 从理论上论证 废止《 谷物法》、实行谷物自 由贸易的优越性。大卫·李嘉图在这场斗争中站在工业资产阶级一边, 他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在1817年出版的他的代表 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 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 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 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 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 经典实例 走出“比较优势”的陷阱 当今时代,全球化愈来愈深入。按传统的看法,经济全球化只要分工合作,人人皆有“比较优势”。流行观点认为,比较优势是个天大的便宜,哪怕样样落后于人,但总有机会成本比人低的,不亦美哉!其实,这是严重的似是而非。 … … 以苹果公司推出的新款手机iPhone4为例,《纽约时报》有文章曾从产业链上解剖说:一部售价600美元的iPhone4,材料成本约187.51美元,大部分来自韩国,占到约80美元,其余的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一些公司。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中国企业主要是进行组装,每台仅有6.54美元的酬劳。而苹果公司,每台iPhone4获利高达360美元。老板与打工仔的差别何等巨大——这应该也是科技与金融齐飞的美国,其制造业几十年来不断萎缩的重要原因,山姆大叔没心思打这份工! 当然,人群中总是有主动者和从动者,天底下也总得有人做代理,当雇工,至少比没工作强吧,更何况还可以卧薪尝胆图赶超。历史经验也表明,用比较优势进行赶超,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而言,几乎不可避免。但一个做雇工的在老板面前津津乐道自己的比较优势,是不是应该就此打住? 资料来源:浙江在线—理论视野 /05zjnews/system/2010/10/25/017030841.shtml (1)两各国家、两种产品模型,即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2)以英国、葡萄牙两国的真实劳动成本差异为基础,并假定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3)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不因产量的增加而变化,即规模报酬不变; (4)运输费用为零; (5)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时充分的,而且他们在国内完全自由流动,但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6)生产要素能自由进出任何市场,产品市场也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7)收入分配不因分工和自由贸易而发生变化; (8)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的; (9)不存在技术进步,国际经济是静态的。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假定前提 表2-2 英国和葡萄牙的比较优势差异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具体分析 呢绒 酒 英国 100 120 葡萄牙 90 80 (三)比较优势理论阐述的贸易互利性原理 按照李嘉图的思想,葡萄牙应“两优取其重”,放弃生产成本比英国优势较少的呢绒,专门生产酒,并拿它向英国出口,换取呢绒。英国则应“两劣取其轻”,放弃生产成本比葡萄牙劣势较多的酒,专门生产呢绒,并向葡萄牙出口呢绒以换取酒的进口。这样对双方都会是有利的。 比较优势理论 的 科学性 比较优势理论 的 局限性 (四)对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四、相互需求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表明,两个国家专业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但是,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说明总的贸易利益是如何在双方之间进行分配的。李嘉图只给出了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能获得贸易利益的交换比例范围,超出这个范围,交换将不会产生。但这个交换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呢?李嘉图没有说明这个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John Mill),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分析了在两国的贸易中,两种商品实际的交换比例是由什么因素决定和如何确定的问题,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表2-3 分工前英国和德国的产出量(单位:码) 英国 德国 毛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