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配电站及输配电站的改革.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输配电站及输配电站的改革
陈清瑞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研究所主任 《关于 “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
施意见》中指出: “十一五”期间要巩固厂网分开成果,加快电力市场建设步伐,实行输配
电业务内部财务独立核算,进行输配分开试点,全面推进电价改革,初步建立有利于促进电
网健康发展的输配 电价格机制。可见,研究输配分离是当前我国深化 电力市场改革研究的重
要课题。
输配分离是改革重中之重
“十五”时期我国 电力体制改革中实行 “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在电力生产环节引入
了竞争机制,但输、配、售电环节仍然是由 电网公司独家垄断。这样,电网公司集输电、配
电和售电于一体,终端用户只能从覆盖他们的电网公司购买电力,电网公司从发电侧这边买
来 电之后再零售给他们,终端用户不能选择供电商,更不能直接选择发电厂商,发电侧竞争
带来的收益无法转移给终端用户。厂网分离以后,只有继续推进输配分离、配售分离的体制
改革,才能为电力市场提供多个买方,才能在售 电环节形成竞争机制。因此,继厂网分离
后,推进输配分离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必 然取向。
首先,推进输配分离可以促进电力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实行输配分离,打破输配一体
的电网垄断体制,解决电力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促
进电力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只有实现输电与配电
分离,才能带来电力产业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其次,推进输配分离能够降低电能成本的需要。实行输配分离,符合输配 电网络的大范
围、多层次的特点要求,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实行输配分离,可以提高多方,尤其是市县
政府投资配 (供) 电网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励配 (供)电企业降低运营和管理成本,提高服务质
量,开拓用电市场 。实行输配分离,使网络公共化,使发电公司、配电公司和大用户能真正
介入输电 网络,使电网作为电力商品的载体,进入商业化运营,在生产者和用户之间起着输
送商品的作用,推动电力进入零售市场,从而达到降低电能成本,降低电价,提供优质服务
的目的。
再次,推进输配分离是加快电网建设筹集资金的需要。实行输配分离,输电网独立,使
电网的建设成本和发展基金能以输电费用的方式计入 电价,从而为电网的建设、扩展积累资
金,实现 良性循环 。
由于历史欠账等原因,我国电网已成为电力工业的薄弱环节 。为保持 电网与电源的协调
发展,国家电网公司计划 “十一五”期间在 电网建设方面投资约 8500 亿元,比 “十五”期
间增加 68 %,电网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在当前输配 电价水平和机制下,仅靠公司自身的积累
无法满足 电网建设资本金需求。按照投资计划, “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建设年均资本金缺
口将达近400 亿元。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积极推进输配 电价改革,落实独立的合理输配电
价形成机制,有利于从机制上促进电网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推进输配分离还可以减少交叉补贴,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需要。从用 电侧
看,终端用户间电价交叉补贴严重,扭曲了 电价对电力需求的调节作用。实施新的输配电价
形成机制,为制定合理的销售 电价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减少或逐步消除交叉补贴,从用电侧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之可以说,实施输配分离是决定我国 电力改革市场化能否推进的一项关键措施。
输配分离箭在弦上
建立 电力市场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价格的杠杆作用,来反映正确的市场信号,引导消费和
投资,从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 “十五”期间的电力市场改革来看,尽管目前三大区域
电力市场 已经启动,大用户直供试点工作已经展开。但我们距离这个目标依然很远,目前的
电力市场还不能充分反映实际供求情况。从目前区域 电力市场来看,单一制部分电量的竞价
模式,只拿出很小的一部分 电量进行竞争,其余部分基本上还是沿用计划模式,因而,显得
安全有余而活力不足。而两部制全电量竞价模式,容量 电价已经 占去 1/3,所以,市场化不
够充分。无论哪种模式,现在来看,都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混合体,进一步改革箭在弦
上。
按照《电价改革方案》,我国 电价改革的长期目标为:发、售价格由市场确定;输、配
价格由政府制定。而目前,输、配、送三方仍然是电网企业一体经营,这种模式已经阻碍了
电力市场化改革。从东北区域 电力市场试运行情况来看,遇到的最大 问题就是,发电侧的竞
价变化传递不到售 电侧。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电力体制改革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比如,发电
竞价与销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