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副变速拨叉课程设计说明书.pdf

发布:2017-06-24约1.91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概述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机械制造工艺学及夹具设计原理课程, 经过生产实习所获得的感性知识后进行的一项教学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求 在设计中能初步学会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全部课程,并且独立完成一项工程基本 训练。同时,也为以后搞好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课程设计达到以下目 的: (1)、能熟练地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基本理论和夹具设计原理的知识, 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合理制定工艺规程等问题方法, 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通过对零件某道工序的夹具设计,学会工艺装备设计的一般方法。通 过学生亲手设计夹具的训练,提高结构能力设计。 (3)、课程设计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并学会使用手册,查询相关 资料等,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独立能力。 2 审查零件图的工艺性 拨叉副变速拨叉图样的视图正确、完整,尺寸、公差及技术要求齐全。零件 各表面的加工并不困难。只是φ 14H9 的要求精度较高,且对应轴线的直线度要 求也较高,需进行半精加工。槽14H13 两壁关于孔φ 8.7 轴线的对称度有要求, 需在数控机床上完成加工。 图1 副变速零件图 3 选择毛坯 零件材料为KTH350-10,考虑到零件在加工过程中所受冲击力不大,并且为 大批量生产,所以,选择金属模机械砂型铸造毛坯。查《机械设计工艺制造设计 简明手册》表1.3-1。选用铸件尺寸公差等级为CT10。保证的尺寸公差在1-3mm。 4 工艺规程设计 4.1 选择定位基准: 1:粗基准选择:以铸件左边的端面为主要粗基准,以铸件的φ 24mm 外圆为 辅助粗基准。 2:精基准选择:本零件是带孔的零件。其中φ 14H9 和右端面为设计基准, 根据精基准的选择原则“基准重合原则”,以及考虑到工件的装夹与加工方便。 在孔φ 14H9 未加工出来前可选用右端面为主要精基准,以铸件的φ 24mm 外圆为 辅助精基准。在孔φ 14H9mm 未加工出来后,以φ 14H9mm 的内孔面为定位精基准, 右端面为辅助精基准。 4.2 零件各部分加工方法的选择 本零件的加工面有:内孔、平面以及槽,其材料为KTH350-10,参考《机械 制造工艺学》其各部分加工方法如下: (1) 圆柱左/右端面:由于表面粗糙度Ra 为25μ m,只需进行粗铣。 24 (2)两叉头左/右侧面:由于表面粗糙度Ra 为6.3μ m,需进行粗铣、半精 铣。 (3)φ 14H9 内孔:由于公差等级为9 级,且表面粗糙度为Ra3.2μ m,需进 行钻、扩、铰。 (4)两叉头内侧:由于表面粗糙度Ra 为12.5μ m,只需进行粗铣。 (5)槽14H13:由于公差等级为13 级,且表面粗糙度为Ra12.5μ m,只需进 行粗铣。 (6) 孔:由于表面粗糙度Ra 为25μ m,只需进行钻孔即可。 8.7 4.3 制定工艺路线 按照先粗后精的原则同时考虑到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以及位置精度等 技术要求,以及加工时的经济性,尽量使工序能够集中起来。选择零件的加工方 法及工艺路线如下: 工序1:以 mm 外圆柱面及其左端面定位,粗铣 mm 右端面。 24 24 工序2: 以 mm 外圆柱面及其右端面定位,粗铣 mm 左端面。 24 24 工序3:以 mm 圆柱右端面以及 mm 外圆柱面为定位,钻,扩,铰 H9mm 24 24 14 孔。 工序4:以 H9mm 内孔面及 mm 外圆柱右端面定位,粗铣两叉头内侧。 14 24 工序5:以 H9mm 内孔面及 mm 外圆柱左端面定位,粗铣14H13mm 槽。 14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