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讲座大纲)
郑晓边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一、儿童心理问题概要
儿童心理问题是指儿童在身心的发展上明显偏离正常,即在身体、行为、语言、智力、情绪与人格的发育上与正常同龄儿童有重大差异。
“偏离”是一个统计学概念,一般是指常模均值加减二个标准差以外的范围。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积极意义的偏离,如智力超常、天才儿童;
二是消极意义的偏离,如学习困难、品行与情绪障碍、身体机能发育迟缓等,有时称为“问题儿童”或“异常发展儿童”。
1.研究重点
异常发展研究的具体任务侧重在解答儿童异常发展的三层次疑问:
(1)什么是异常发展?描述儿童异常发展的表现、发生频率和背景;
(2)为什么会异常发展? 解释异常发展的生物、心理、社会病因与病理机制;
(3)怎样预防异常发展? 提供异常发展的家庭、学校、社会防治方法与措施。
2.心理问题的判断标准
(1)社会文化标准。(2)发展标准。(3)症状标准。(4)经验标准。
上述四项标准都要使用统计学的概念与方法,因此,统计标准是判断异常发展的一个基础标准。
此外,还要考虑异常行为发生的频率、时限和是否具有突变性。只有那些频率高、时限长、突然改变的异常行为才应重点关注。
3.检出率
运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可得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
发达国家报导,5-20%的学龄儿童有行为问题。
我国1990年对22个城市4-16岁儿童青少年抽样调查表明,行为问题检出率达12.97%。
问题儿童的性别分布表现为:总患病率男多与女,男女性别比为4.9:1;男性儿童多表现为严重的精神失调、多动症、遗尿症、反社会行为和学习困难,女性儿童常表现出恐惧、焦虑等。
就其原因,有人提出男性更易在生物学上受到伤害,死亡率高,易遭受疾病、营养不良和贫穷的影响;另外,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和社会期望水平等因素也对性别差异发生影响。
4.儿童心理问题分类
(1)一般适应问题分类:
台湾吴武典(1996)采取相近的分类方法,将学校中适应困难的行为区分为六类:
1)外向性行为问题:即通称的违规把过行为或反社会行为。包括逃学、逃家、不合作、反抗、不守规律、撒谎、偷窃、打架、破坏、捣乱、伤害等。
2)内向性行为问题:即通称的情绪困扰或非社会行为,包括:畏缩、消极、下合作、过分依赖、做白日梦、焦虑反应、自虐、自杀行为等。
3)学业适应问题:成绩不如理想,但并非由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往往兼具有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包括:考试作弊、不做作业、粗心大意、偷懒、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低成就等。
4)偏畸习癖:或谓之不良习惯,多与性格发展上的不健全有关。包括:吸吮拇指、咬指甲、肌肉抽搐、口吃、偏食、尿床、烟酒药瘾、性不良适应等。
5)焦虑症候群:由过度焦虑引发而来,有明显的身体不适应症状或强迫行为,通常称为经神官能症或神经质行为。如:紧张、发抖、呕吐、恶心、心胸不适、全身无力、由过度焦虑所引发的强迫思考、强迫动作、歇斯底里等。
6)精神病症候:其行为明显脱离现实,属於严重的心理病态,包括精神分裂、躁郁症等。
(2)医学分类: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系统
二、儿童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又称行为治疗,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改变人不良行为的一种技术。
现代行为治疗同时关心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和意识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不利行为。
行为治疗的一般原则有:取得患儿和家长的充分合作,详细了解病史,确定问题行为,选择合适的矫正方法。
行为治疗方法一览
━━━━━━━━━━━━━━━━━━━━━━━━━━━━━━━━━━━━
方法 基本内容
────────────────────────────────────
正强化 运用喜好的刺激作强化物,以增加良好行为的出现率;
惩罚 施加惩罚物或取消正强化物,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率;
负强化 除去厌恶刺激,以增加良好行为的出现率;
消退 停止强化使行为出现频率降低,或停止惩罚使原减少的行为又增加;
间歇强化 有时强化,有时不强化,以增加良好行为或减少不良行为;
塑造 建立新行为,从不会到会,以增加行为数量和行为的力量与强度;
渐隐 逐渐变化刺激,使个体对这个适当的刺激作出反应;
链锁 通过一连串刺激-反应链来建立较复杂的系列性目标行为;
厌恶法 将厌恶刺激与不良强化物多次重复配对,使减少不良行为;
模仿示范 通过示范、观察学习来增加获得良好行为,减少消除不良行为;
指导 通过言语和书面指导以及身体接触上的动作指导,使个体控制行为;
情景诱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