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声学基础知识讲述.ppt

发布:2017-03-22约6.5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颅骨效应 声音从音源传入大脑有两个途径, 一是 音源→空间→ 人耳→大脑,另一途径是 音源→人体颅骨→大脑(小实验:双手堵耳,发声,仍可听见)通过颅骨传导声音的现象叫颅骨效应。 现象一:听自己的声音,有两个途径,频带宽,音色好。 现象二:手表、钟摆声音仍可通过牙齿和颅骨传递到人的大脑神经。 应用:当练唱一首新歌时,对音高音调旋律无法准确掌握时,大声唱干扰环境、小声唱自我感觉不明显,可用双手掩耳来练唱,可清晰感觉自己声带发声的旋律,准确的音高和声音结构的细节部分。根据自我感觉来调解发声状态,即通过甲状软骨、早环软骨和披裂肌肉的配合来调解声带的收放,从而调整音高和音色。 3、鸡尾酒会效应: 在嘈杂的声场中,人可以把自己的听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中,而把其他人的声音都推到背景杂声中,此现象叫“鸡尾酒会效应”。 原理:人耳的选择功能 人耳通过两耳拾取音源的距离差、时间差、频率差就可以辨别出不同方位的声音,以此调解听觉神经来选择不同方位的声源。 应用:使用强指向性话筒在现场来同步录音。 4、回音壁效应 : 在某一声场中,视觉看不到声源而听觉却能听到声音,这种现象就是声波传播的特殊反射作用的结果,被称谓“回音壁效应”。 应用:舞台上方、侧方、后方的声音反射板即是利用这一原理把演员的声音集中向直达声弱的区域进行反射。 5、哈斯效应: 一个声场中的二个同频声源,在传入人耳的时间差在50ms以内时,人耳无法明显辨别出它们的方位。那个声源的声音先入,那么人就感觉到声音即由此方位传来。这种先入为主的听觉特性叫哈斯效应。 现象一:两侧声源A、B与人耳距离相同时,人们感觉声音由前方来,俗称“假立体声”。 现象二:当距离A声源略近时,实际应是A音大,B音小的两个声源,但人们往往只感觉到所有声音均由A输出,这种错觉现象即是“哈斯效应”。 现象三:将近点A的声音加以延时,使它迟于B声源进入人耳,人们即感觉到所有声音均由B声源付出。 应用:在剧场中为了弥补哈斯效应所产生的听觉、视觉不统一的现象,对顶部和侧面扬声器均作延时处理,使它们传出的声音与前方主扬声器传出的声音同步到达人耳,使后排观众的视觉、听觉协调统一。 6、关于立体声: ⑴构成立体声的主要因素;第一要有立体声音源;第二要有立体声声场;第三是人耳的双耳效应 ⑵造成立体声的原因; a、路程差:由于声音传递到双耳的路程不同造成 b、时间差:由于路差使声音到达双耳的时间不同造成 c、强弱差:由于路程差使先到声音感觉强,后到的感觉弱 d、频率差:由于声音的传播特性决定,近耳听到的高频音多、低频音少,远耳听到的高频音少、低频音多。 ⑶定义:立体声是指人感到声源分布在空间的声音,使听到的声音具有空间感、远近感及监场感 ⑷环绕立体声: 在立体声声场中,除听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之外,还必须具有使听音者被声音包围的效果,使听者产生围绕感和声音似乎离开听者扩散并再次反射回来的扩展感。 a、四声道环绕立体声(见图) 产生环绕立体声需有不同方向的四个以上声源,相对听音者来讲分为前左、前右(主声道);后左、后右(环绕声道)。 将四只强指向性传声器摆放在演出中心部或靠近舞台,拾取舞台上声源发出的四个不同方向的声音,用声道重放系统把四个扬声器放在房间四角,产生环绕声场。 常见有超级VCD、CVD均属此类。背板标有CH1——CH4四路声音输出。 b、编码式六声道环绕: 与四声道同理,将六个声源经编码后用少量声道输出,经解码后,传至六个(组)扬声器。 常见DVD即被使用杜比——3(AC—3)声音压编方式实现前左、前右中置;左环、左环、超低音的六声道输出。 因超低音通道仅用音频全音域的十分之一,民用产品常称之为5.1声道。 DVD机分外置和内置AC—3解码器二种,外置的北板只有“L、R”两路输出,需再接解码器才能传至扬声器形成环绕立体声。 内置解码器机器,背板声音输出有CH1——CH6六路,分别标明前左(L)、前右(R)、中置(C)、左环绕(SL)、右环绕(SR)和超低音(BASS),只需接上对应的扬声器即可。 思考题: 1、声音的构成、传播过程、传播方式及指向性? 2、影响音色的因素? 3、怎样利用颅骨效应来练习发声? 4、怎样利用人耳听觉特性来克服声场不足? 声学基础知识 ——周樟杰提供 —— 音响调音员基础知识系列讲座 一、声音的基础知识 声音是世界上很重要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关系密切,它的存在又极其普遍。 自然:风声、雨、雷声、心跳、水流 工业:车、船、机、工厂 人文:语言、音乐、歌声 随着电子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电声技术与音乐表演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音乐表演过程中,无论是现场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